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资料和方法 | 第16-21页 |
1.病例资料 | 第16页 |
2 检查方法 | 第16-17页 |
2.1 仪器与药物 | 第16页 |
2.2 PET/CT显像 | 第16-17页 |
3 胸部CT薄层显像方法 | 第17页 |
4 图像分析 | 第17-18页 |
4.1 肺占位PET结果分析 | 第17页 |
4.2 PET/CT目视五分法标准 | 第17-18页 |
4.3 胸部薄层CT目视五分法标准 | 第18页 |
4.4 PET/CT目视法+胸部薄层CT目视法标准 | 第18页 |
5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6 统计学分析 | 第19-21页 |
结果 | 第21-32页 |
1 100例肺占位性病变患者一般临床特点 | 第21页 |
2 恶性病变组的病理类型及 18F-FDG摄取情况 | 第21页 |
3 肺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疾病分类及 18F-FDG摄取情况 | 第21页 |
4 四种不同诊断方法检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 | 第21-27页 |
4.1 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PET/CT显像结果 | 第21-24页 |
4.2 肺良恶性病变组胸部薄层CT诊断结果 | 第24-25页 |
4.3 肺良恶性病变PET/CT联合胸部薄层CT诊断结果 | 第25页 |
4.4 以SUVmax2.5 作为诊断阈值对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结果 | 第25-26页 |
4.5 四种不同诊断方法检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 | 第26-27页 |
5 病灶大小、病理类型、肿瘤组织学分级的SUV情况比较 | 第27-29页 |
5.1 病灶大小不同组的SUV比较 | 第27-28页 |
5.2 病灶不同密度组病灶的SUV比较 | 第28页 |
5.3 良恶性病变组SUV比较 | 第28页 |
5.4 不同病理类型SUV比较 | 第28-29页 |
5.5 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的SUV比较 | 第29页 |
6 ROC曲线分析结果 | 第29-32页 |
讨论 | 第32-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局限性 | 第40-46页 |
论文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综述 PET-CT在判断肺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 第50-61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