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果实无核成因 | 第11-16页 |
1.1.1 雄性不育导致无核 | 第11-12页 |
1.1.2 胚囊败育导致无核 | 第12-13页 |
1.1.3 胚胎败育导致无核 | 第13-14页 |
1.1.4 自交不亲和导致无核 | 第14-15页 |
1.1.5 外在因素影响产生无核果 | 第15-16页 |
1.2 无核荔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实验材料和田间试验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花粉采集 | 第19页 |
2.1.3 人工授粉试验 | 第19页 |
2.1.4 坐果率统计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不同荔枝品种花粉萌发率情况调查 | 第20页 |
2.2.2 无核荔果实性状调查 | 第20页 |
2.2.3 无核荔不同果实类型果肉中糖组分及含量测定 | 第20页 |
2.2.4 有机酸组分和维生素C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 第20-21页 |
2.2.5 花粉原位萌发观察 | 第21页 |
2.2.6 无核荔胚囊发育过程观察 | 第21-22页 |
2.2.7 胚珠中全钙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3.1 花粉萌发情况 | 第22-23页 |
3.1.1 不同荔枝品种花粉萌发率比较 | 第22-23页 |
3.1.2 三个人工授粉花粉样品的萌发情况 | 第23页 |
3.2 不同授粉处理对‘A4无核’坐果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 无核性状的表现及果实品质 | 第24-27页 |
3.3.1 不同产地与株系‘无核荔’果实性状调查 | 第24-25页 |
3.3.2 不同产地和株系‘无核荔’裂果与正常果果实性状调查 | 第25-26页 |
3.3.3 不同果实类型假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 第26页 |
3.3.4 不同果实类型假种皮中有机酸和维生素C含量比较 | 第26-27页 |
3.4 无核原因的探讨 | 第27-29页 |
3.4.1 花粉原位萌发观察 | 第27页 |
3.4.2 荔枝的胚珠结构 | 第27-28页 |
3.4.3 ‘A4无核’和‘黑叶’胚珠和胚囊发育比较 | 第28页 |
3.4.4 胚珠中全钙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4页 |
4.1 ‘无核荔’果实的无核表现和不同类型果实品质差异 | 第29-30页 |
4.2 裂果与种子发育的关系探讨 | 第30-31页 |
4.3 ‘无核荔’具备营养性单性结实能力 | 第31-32页 |
4.4 花粉萌发与无核发生的关系 | 第32-33页 |
4.5 胚囊早期败育是‘无核荔’无核的主要原因 | 第33-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4页 |
图版I 荔枝不同品种花粉萌发状态 | 第44-45页 |
图版II 三个人工授粉花粉样品的萌发情况 | 第45-46页 |
图版III ‘无核荔’双果和单果图片 | 第46页 |
图版V ‘A4无核’的大核果、焦核果和无核果 | 第46-47页 |
图版VI ‘A4无核’花粉原位萌发观察 | 第47-48页 |
图版VII ‘桂味’和‘雪怀子’花粉原位萌发观察 | 第48-49页 |
图版VIII 荔枝胚珠的形态结构 | 第49页 |
图版IX ‘A4无核’和‘黑叶’胚珠和胚囊发育比较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