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基本原理 | 第13-15页 |
1.2.1 荧光与磷光 | 第13-14页 |
1.2.2 主体-客体能量转移机理 | 第14-15页 |
1.2.3 F(?)rster和Dexter能量转移 | 第15页 |
1.3 蓝色磷光小分子铱配合物 | 第15-23页 |
1.3.1 实现发光蓝移 | 第16-23页 |
1.4 蓝色磷光聚合物铱配合物 | 第23-28页 |
1.4.1 磷光聚合物铱配合物的分类 | 第24-25页 |
1.4.2 蓝色磷光聚合物铱配合物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5 蓝色磷光树状铱配合物 | 第28-30页 |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1.6.1 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30-31页 |
1.6.2 论文的结构 | 第31-34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和仪器测试 | 第34-38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4-36页 |
2.2 仪器测试 | 第36-38页 |
2.2.1 核磁共振 (NMR) 与质谱 | 第36页 |
2.2.2 紫外吸收光谱 (UV) 与荧光发射光谱 (PL) | 第36页 |
2.2.3 热重 (TGA) 与差热分析 (DSC) | 第36页 |
2.2.4 循环伏安曲线 (CV) | 第36-37页 |
2.2.5 电致发光器件 | 第37-38页 |
第3章 空穴传输型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38-48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空穴传输型铱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39-41页 |
3.2.1 空穴传输铱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39页 |
3.2.2 中间体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39-40页 |
3.2.3 空穴传输铱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40-41页 |
3.3 空穴传输型铱配合物的性能研究 | 第41-46页 |
3.3.1 空穴传输型铱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 第41页 |
3.3.2 空穴传输型铱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41-43页 |
3.3.3 空穴传输型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43页 |
3.3.4 空穴传输型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 | 第43-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聚合物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48-64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聚合物铱配合物合成路线 | 第49-50页 |
4.2.1 共聚单体合成路线 | 第49页 |
4.2.2 聚合物铱配合物合成路线 | 第49-50页 |
4.3 共聚单体的合成 | 第50-52页 |
4.3.1 共聚单体M1的合成 | 第50页 |
4.3.2 共聚单体M2的合成 | 第50-51页 |
4.3.3 共聚单体M3的合成 | 第51-52页 |
4.4 聚合物铱配合物的合成 | 第52-54页 |
4.5 聚合物铱配合物的性能研究 | 第54-63页 |
4.5.1 聚合物铱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54-55页 |
4.5.2 聚合物铱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 第55-57页 |
4.5.3 聚合物铱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57-59页 |
4.5.4 聚合物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59-61页 |
4.5.5 聚合物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附录 | 第74-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