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世界政治思想史论文--社会主义思想史论文

乔尔·科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10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第10-13页
        一、国外学者对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第10-11页
        二、国内学者对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第11-13页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页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3-16页
第二章 生态社会主义及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6-22页
    第一节 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第16-19页
        一、生态运动的兴起第16-17页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第17-18页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第18-19页
    第二节 乔尔·科沃尔及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9-22页
        一、乔尔·科沃尔其人第19-20页
        二、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第20-22页
第三章 批判与重建——乔尔·科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详述第22-44页
    第一节 乔尔·科沃尔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索第22-27页
        一、资本的反生态性——生态危机的制度性根源第22-25页
        二、控制自然——生态危机的意识形态根源第25-27页
    第二节 乔尔·科沃尔对相关理论流派和实践的批判和反思第27-35页
        一、乔尔·科沃尔对资本主义生态政治学流派的批判第28-32页
        二、乔尔·科沃尔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批判第32-35页
    第三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图景——乔尔·科沃尔关于未来的预想第35-38页
        一、解放使用价值,恢复自然的内在价值第35-37页
        二、实现生态中心的生产第37-38页
    第四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第38-44页
        一、生态社会主义动员的模式第39-41页
        二、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的常规形式第41-42页
        三、生态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第42-44页
第四章 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分析评价第44-56页
    第一节 乔尔·科沃尔与其他生态学者的对比分析第44-46页
        一、乔尔·科沃尔与詹姆斯·奥康纳第44-45页
        二、乔尔·科沃尔与约翰·福斯特第45-46页
        三、乔尔·科沃尔与默里·布克金第46页
    第二节 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征第46-49页
        一、贯穿始终的批判性第47页
        二、革命型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第47-48页
        三、基督教宗教色彩第48-49页
    第三节 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第49-52页
        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第50-51页
        二、审视资本主义的新维度第51-52页
        三、未来社会的新构想第52页
    第四节 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缺陷第52-56页
        一、夸大生态问题的社会变革作用第53页
        二、部分批判过于偏激武断第53-55页
        三、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行性存疑第55-56页
第五章 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56-64页
    第一节 我国在生态和经济等领域的问题现状及对策规划第56-57页
        一、当前我国生态和经济等领域的问题概况第56-57页
        二、我国解决生态和经济等领域问题的对策规划第57页
    第二节 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领域的启发第57-60页
        一、提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第57-58页
        二、合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第58-59页
        三、做好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及参与意识第59页
        四、加强环保问题研究,寻求有效对策第59-60页
    第三节 乔尔·科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经济政治方面的借鉴意义第60-64页
        一、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第60-61页
        二、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第61页
        三、谨慎对待民粹主义第61-64页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7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基层公务员公民监督机制研究
下一篇:依法治国视阈下的党内法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