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案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贯节点滞回性能与耗能分析 | 第17-36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相贯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7-20页 |
2.2.1 相贯节点分析单元的选取 | 第17页 |
2.2.2 相贯节点尺寸及网格划分 | 第17-18页 |
2.2.3 模型材料本构关系 | 第18-19页 |
2.2.4 加载方式 | 第19-20页 |
2.3 节点滞回性能评价分析 | 第20-22页 |
2.3.1 滞回曲线 | 第20页 |
2.3.2 骨架曲线 | 第20-21页 |
2.3.3 能量耗散系数曲线 | 第21-22页 |
2.4 节点能量分析 | 第22-24页 |
2.5 相贯节点主要参数对滞回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24-34页 |
2.5.1 相贯节点材料屈服强度 | 第24-27页 |
2.5.2 相贯节点主管壁厚 | 第27-29页 |
2.5.3 相贯节点主管直径 | 第29-31页 |
2.5.4 相贯节点内隔板加强 | 第31-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平面管桁架滞回性能与耗能分析 | 第36-52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平面管桁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3.2.1 传统梁单元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2.2 壳单元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3 跨中节点循环加载下的滞回性能与耗能分析 | 第38-44页 |
3.3.1 加载制度 | 第38-39页 |
3.3.2 滞回性能评价指标 | 第39-42页 |
3.3.3 精细化模型能量分析 | 第42-44页 |
3.4 一阶振型循环加载下滞回耗能分析 | 第44-51页 |
3.4.1 模态分析及加载制度 | 第45-48页 |
3.4.2 传统模型与精细化模型能量分析比较 | 第48页 |
3.4.3 精细化模型各部分能量分布 | 第48-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空间管桁架滞回性能与耗能分析 | 第52-68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空间管桁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4.2.1 梁单元传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2.2 壳单元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3 跨中节点循环加载下的滞回性能与耗能分析 | 第54-59页 |
4.3.1 加载制度 | 第54页 |
4.3.2 滞回性能评价指标 | 第54-57页 |
4.3.3 精细化模型能量分析 | 第57-59页 |
4.4 一阶振型循环加载下滞回耗能分析 | 第59-66页 |
4.4.1 模态分析及加载制度 | 第60-63页 |
4.4.2 传统模型与精细化模型能量分析比较 | 第63-64页 |
4.4.3 精细化模型各部分能量分布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地震波输入下空间管桁架结构的耗能分析 | 第68-75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68-69页 |
5.3 地震波类型 | 第69页 |
5.4 模型选择 | 第69-70页 |
5.5 能量分析 | 第70-74页 |
5.5.1 传统模型与精细化模型能量分析比较 | 第71页 |
5.5.2 节点位移时程 | 第71-72页 |
5.5.3 精细化模型各部分能量分布 | 第72-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