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1 海外并购研发机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3.2 吸收能力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框架基础 | 第18-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2.1.1 海外并购的概念与分类 | 第18-19页 |
2.1.2 吸收能力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 海外并购研发机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21-24页 |
2.2.1 知识获取 | 第21-23页 |
2.2.2 技术学习 | 第23页 |
2.2.3 技术溢出 | 第23-24页 |
2.3 海外并购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的路径 | 第24-27页 |
2.3.1 海外并购研发机构的特点 | 第24-25页 |
2.3.2 海外并购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路径分析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海外并购研发机构中吸收能力作用机理分析 | 第28-38页 |
3.1 海外并购研发机构中吸收能力的作用机理 | 第28-33页 |
3.1.1 识别评估过程 | 第28-29页 |
3.1.2 理解内化过程 | 第29-31页 |
3.1.3 应用开发过程 | 第31-33页 |
3.2 海外并购研发机构中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3.2.1 识别评估过程 | 第34-35页 |
3.2.2 理解内化过程 | 第35-36页 |
3.2.3 应用开发过程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海外并购研发机构中吸收能力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38-52页 |
4.1 吸收能力作用机理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4.2 吸收能力作用机理系统流图构建及模型的主要参数仿真方程 | 第39-42页 |
4.2.1 系统流图构建及参数设定 | 第39-40页 |
4.2.2 仿真方程的构建 | 第40-42页 |
4.3 吸收能力作用机理仿真方案设计及仿真模拟 | 第42-51页 |
4.3.1 方案设计 | 第42-43页 |
4.3.2 吸收能力作用机理仿真模拟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3-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航天三院并购IEE公司案例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52-61页 |
5.1 案例背景及现状描述 | 第52-53页 |
5.1.1 航天三院及海鹰集团背景介绍 | 第52页 |
5.1.2IEE公司及AC公司背景介绍 | 第52-53页 |
5.1.3 海外并购现状描述 | 第53页 |
5.2 案例分析 | 第53-58页 |
5.2.1 识别评估阶段 | 第53-55页 |
5.2.2 理解内化阶段 | 第55-57页 |
5.2.3 应用开发阶段 | 第57-58页 |
5.3 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5.3.1 识别评估阶段 | 第58-59页 |
5.3.2 理解内化阶段 | 第59页 |
5.3.3 应用开发阶段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