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罗非鱼概况 | 第10-11页 |
1.2 铜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 | 第11-13页 |
1.2.1 铜在水生生物体内的积累 | 第11页 |
1.2.2 铜对鱼类生理活动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3 氧化性酶活 | 第12-13页 |
1.3 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鱼类免疫系统 | 第13-14页 |
1.3.2 白细胞介素 | 第14页 |
1.3.3 干扰素 | 第14-15页 |
1.3.4 趋化因子 | 第15页 |
1.3.5 肿瘤坏死因子 | 第15页 |
1.3.6 热休克蛋白 | 第15-16页 |
1.3.7 金属硫蛋白 | 第16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铜在吉富罗非鱼组织的累积研究 | 第18-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罗非鱼铜暴露 | 第18-19页 |
2.1.3 铜离子累积测定 | 第19页 |
2.1.4 数据分析与计算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2.2.1 不同浓度铜暴露下实验鱼的生长状况 | 第19-20页 |
2.2.2 铜离子在各组织内积累 | 第20-21页 |
2.3 讨论 | 第21-23页 |
2.4 结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铜对吉富罗非鱼组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24-33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24-2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1.2 氧化性酶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3.1.3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测蛋白) | 第25-26页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页 |
3.2 结果 | 第26-31页 |
3.2.1 铜离子对罗非鱼各组织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铜离子对罗非鱼各组织CAT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铜离子对罗非鱼各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4 铜离子对罗非鱼各组织GSSG和GSH酶含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 讨论 | 第31-32页 |
3.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铜对吉富罗非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3-43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3-3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4.1.2 RNA提取 | 第33-34页 |
4.1.3 RNA反转录为cDNA | 第34-35页 |
4.1.4 引物设计 | 第35页 |
4.1.5 QRT-PCR反应 | 第35-36页 |
4.1.6 计算方法及作图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4.2.1 IL-1β 基因的表达 | 第36-37页 |
4.2.2 IFN-γ 基因的表达 | 第37-38页 |
4.2.3 CCL3基因的表达 | 第38页 |
4.2.4 TNF-α 基因的表达 | 第38-39页 |
4.2.5 Hsp70基因的表达 | 第39页 |
4.2.6 MT基因的表达 | 第39-40页 |
4.3 讨论 | 第40-42页 |
4.4 结论 | 第42-43页 |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