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2-26页 |
1.1 共情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 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 | 第13-22页 |
1.3 积极共情:共情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 第22-26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想 | 第26-32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2.2 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案 | 第27-32页 |
第三章 状态积极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 第32-50页 |
3.1 研究一愉悦面孔共情中有更强的具身模仿倾向:来自任务态fMRI的证据 | 第32-41页 |
3.2 研究二自身损失对朋友得失共情反应的不同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 第41-50页 |
第四章 特质积极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 第50-82页 |
4.1 研究三积极共情量表(PES)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修订 | 第50-56页 |
4.2 研究四特质积极共情的认知加工机制 | 第56-67页 |
4.2.1 研究四a高低特质积极共情者在积极情绪加工上的差异:来自操纵杆任务的证据 | 第56-61页 |
4.2.2 研究四b高低特质积极共情者在自我建构方式上的差异:来自记忆参照效应的证据 | 第61-67页 |
4.3 研究五特质积极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 | 第67-82页 |
4.3.1 研究五a特质积极共情的脑结构基础:来自结构态VBM的证据 | 第67-73页 |
4.3.2 研究五b特质积极共情与大脑功能的关系:来自静息态ALFF和RSFC的证据 | 第73-82页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82-94页 |
5.1 状态积极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 | 第82-85页 |
5.2 特质积极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 | 第85-89页 |
5.3 积极共情的认知加工模型的提出 | 第89-90页 |
5.4 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 | 第90-92页 |
5.5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4页 |
附录 | 第114-116页 |
后记 | 第116-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