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1.1 性客体化的表现形式及实验操作 | 第18-21页 |
1.1.1 性客体化的表现形式 | 第18-20页 |
1.1.2 性客体化的实验操作 | 第20-21页 |
1.2 性客体化的认知神经机制 | 第21-23页 |
1.2.1 性客体化的认知机制 | 第22-23页 |
1.2.2 性客体化的神经机制 | 第23页 |
1.3 客体化理论 | 第23-34页 |
1.3.1 客体化理论模型的验证 | 第25-30页 |
1.3.2 客体化理论的扩展 | 第30-34页 |
1.4 性客体化与自我客体化 | 第34-37页 |
1.4.1 自我客体化的心理机制 | 第34-36页 |
1.4.2 自我客体化对性客体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第37-41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37-38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38-39页 |
2.3 研究的意义 | 第39-40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39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39-40页 |
2.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0-41页 |
第3章 研究一性客体化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 | 第41-53页 |
3.1 实验1客体化模型验证 | 第42-53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42-4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1.3 实验结果 | 第45-48页 |
3.1.4 讨论 | 第48-53页 |
第4章 研究二自我客体化对性客体化行为的影响 | 第53-75页 |
4.1 实验2自我客体化对性客体化行为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 第54-64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5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4.1.3 实验结果 | 第56-61页 |
4.1.4 讨论 | 第61-64页 |
4.2 实验3自我客体化对性客体化行为的影响:自动化的认知加工 | 第64-75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64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65-71页 |
4.2.4 讨论 | 第71-75页 |
第5章 研究三自我客体化对性客体化认知神经机制的影响 | 第75-99页 |
5.1 实验4自我客体化对性客体化认知方式的影响 | 第77-85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77-7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5.1.3 实验结果 | 第79-82页 |
5.1.4 讨论 | 第82-85页 |
5.2 实验5性客体化的神经机制 | 第85-93页 |
5.2.1 实验目的 | 第85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87-90页 |
5.2.4 讨论 | 第90-93页 |
5.3 实验6自我客体化对性客体化神经机制的影响 | 第93-99页 |
5.3.1 实验目的 | 第93页 |
5.3.2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5.3.3 实验结果 | 第94-96页 |
5.3.4 讨论 | 第96-99页 |
第6章 总讨论和结论 | 第99-107页 |
6.1 总讨论 | 第99-103页 |
6.1.1 性客体化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 | 第99-100页 |
6.1.2 自我客体化影响性客体化行为 | 第100-101页 |
6.1.3 自我客体化影响性客体化的认知神经机制 | 第101-103页 |
6.2 总结论 | 第103页 |
6.3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3-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3页 |
附录 | 第123-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