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论文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 | 第13-22页 |
2.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表示 | 第13-16页 |
2.1.1 我国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特点 | 第13-14页 |
2.1.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表示形式 | 第14-16页 |
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相关问题分析 | 第16-21页 |
2.2.1 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 | 第16-17页 |
2.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2.3 共线运行模式下运行图铺画方式分析 | 第19-21页 |
2.2.4 高速铁路旅客列车速度匹配原则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2-28页 |
3.1 元胞自动机 | 第22-24页 |
3.1.1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22-23页 |
3.1.2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和分类 | 第23-24页 |
3.2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 第24-25页 |
3.3 轨道交通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5-27页 |
3.3.1 轨道交通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描述 | 第26-27页 |
3.3.2 元胞自动机在轨道交通应用中的优点 | 第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郑西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研究 | 第28-52页 |
4.1 郑西高铁 | 第28-37页 |
4.1.1 郑西高铁开行列车统计 | 第29-36页 |
4.1.2 CTCS-3 级列控系统 | 第36-37页 |
4.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郑西高铁运行图仿真模型建立 | 第37-40页 |
4.3 郑西高速铁路运行图仿真与通过能力分析 | 第40-51页 |
4.3.1 模型初始条件设置 | 第40-41页 |
4.3.2 郑西高铁越行条件 | 第41-43页 |
4.3.3 郑西高速铁路下行通过列车运行图仿真 | 第43页 |
4.3.4 中速列车不同比例条件下数值仿真结果 | 第43-48页 |
4.3.5 不同站间距下模拟仿真结果 | 第48-49页 |
4.3.6 有固定列车停靠仿真结果 | 第49-50页 |
4.3.7 考虑临时限速区段条件下的数值仿真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结论及进一步展望 | 第52-53页 |
5.1 课题总结 | 第52页 |
5.2 下一步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