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2.1 亚文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弹幕视频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2 弹幕及弹幕视频概述 | 第17-28页 |
2.1 何谓“弹幕” | 第17-18页 |
2.2“弹幕视频”概述 | 第18-22页 |
2.2.1 时间轴上同步的异步交互方式 | 第18-19页 |
2.2.2 弹幕的常见类型 | 第19-22页 |
2.3 弹幕视频的应用领域 | 第22-28页 |
2.3.1 弹幕视频网站的鼻祖:Niconico动画 | 第22-23页 |
2.3.2 我国弹幕视频网站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2.3.3 弹幕应用的其他领域 | 第25-28页 |
3 弹幕文化的生成 | 第28-39页 |
3.1 弹幕文化孕育的土壤 | 第28-34页 |
3.1.1 亚文化的媒介化 | 第28-29页 |
3.1.2 全球化下的消费主义 | 第29-31页 |
3.1.3 后现代语境下的亚文化 | 第31-34页 |
3.2 弹幕文化“风格”的形成:符号的舞蹈 | 第34-39页 |
3.2.1 拼贴 | 第34-36页 |
3.2.2 同构 | 第36-37页 |
3.2.3 表意实践 | 第37-39页 |
4 弹幕文化的灵魂:弹幕族群 | 第39-48页 |
4.1 弹幕族群身份认同建构 | 第39-42页 |
4.1.1 追求个体的差异 | 第39-40页 |
4.1.2 寻求群体的同一 | 第40-42页 |
4.2 弹幕文化的审美趣味 | 第42-45页 |
4.2.1 抗拒与挑战的美学 | 第42-43页 |
4.2.2 拼贴艺术与现成物美学 | 第43-44页 |
4.2.3 艺术家与人人的颠倒 | 第44-45页 |
4.3 亚文化的抵抗精神 | 第45-48页 |
5 弹幕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动态关系:收编与反收编 | 第48-65页 |
5.1 弹幕文化的意识形态收编 | 第48-50页 |
5.2 弹幕文化的商业收编 | 第50-62页 |
5.2.1 伯明翰学派理论下的商业收编 | 第50-51页 |
5.2.2 弹幕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从专业型弹幕视频网站的视角 | 第51-59页 |
5.2.3 弹幕文化商业收编的其他表现 | 第59-62页 |
5.3 一种文化乐观论:亚文化的反收编 | 第62-65页 |
6 结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