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第14-15页
    1.3 研究路径、框架与方法第15-16页
        1.3.1 技术路线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创新之处第16-17页
        1.4.1 论层面创新第16页
        1.4.2 实践层面创新第16-17页
第2章 社会治理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一般理论第17-25页
    2.1 社会治理第17-18页
        2.1.1 社会治理的核心概念第17-18页
        2.1.2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概念辨析第18页
        2.1.3 治理与“善治”第18页
    2.2 网格化服务管理第18-22页
        2.2.1 我国网格化服务管理实践情况第18-20页
        2.2.2 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第20-21页
        2.2.3 网格化服务管理概念的演进第21-22页
    2.3 社会治理创新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内在联系第22-25页
        2.3.1 社会治理创新的任务和要求第22-23页
        2.3.2 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抓手第23页
        2.3.3 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现了“善治”的核心要素第23-25页
第3章 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践—坪山模式探析第25-37页
    3.1 坪山新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背景第25-26页
        3.1.1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遭遇诸多挑战第25页
        3.1.2 大数据背景下深圳市社会建设的“织网工程”第25-26页
    3.2 坪山新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第26-29页
        3.2.1 管理组织架构第26页
        3.2.2 管理信息流闭环机制第26-27页
        3.2.3 “监督指挥轴”运行机制第27-28页
        3.2.4 有关子系统的运行机制第28-29页
    3.3 网格化服务管理坪山模式独特之处第29-32页
        3.3.1 技术特点:智慧引领,信息资源深度整合第29-31页
        3.3.2 管理体制特点:监督轴强化,打造专业服务管理队伍第31-32页
        3.3.3 运作机制特点:立足社区,鼓励社会服务管理力量参与第32页
    3.4 坪山模式的实施成效第32-34页
        3.4.1 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了机构效能第32-33页
        3.4.2 增强了政府服务意识,提升了城市品质第33页
        3.4.3 规范了业务流程,提升了办事效率第33页
        3.4.4 激发了多元主体共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第33-34页
    3.5 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网格化服务管理价值分析第34-37页
        3.5.1 充分体现了大部制改革思路第34-35页
        3.5.2 为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创造了条件第35页
        3.5.3 对“区直管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启示第35-37页
第4章 网格化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第37-41页
    4.1 现实中的体制机制约束第37-38页
        4.1.1 网格化管理工作法律地位不明确第37页
        4.1.2 部门信息依然存在制度性壁垒第37-38页
        4.1.3 职能部门部分管理服务职能交叉第38页
    4.2 治理层面存在的问题第38-41页
        4.2.1 政府色彩过于浓厚第38-39页
        4.2.2 各职能部门协作机制不顺畅第39页
        4.2.3 网格化服务管理参与主体单一第39-40页
        4.2.4 网格员综合能力不足第40-41页
第5章 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对策第41-45页
    5.1 制定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法律法规第41页
    5.2 加大部门职能整合力度第41页
    5.3 加强监督考核体系建设第41-42页
    5.4 培育社区自治能力第42页
    5.5 促进服务管理主体多元化第42-43页
    5.6 鼓励外来人口参与服务管理第43-44页
    5.7 创新网格信息员培训体系第44-45页
结论与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纳米铁氧体复合纤维的制备、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纳米碳化硅增强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