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路径、框架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1 论层面创新 | 第16页 |
1.4.2 实践层面创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社会治理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一般理论 | 第17-25页 |
2.1 社会治理 | 第17-18页 |
2.1.1 社会治理的核心概念 | 第17-18页 |
2.1.2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概念辨析 | 第18页 |
2.1.3 治理与“善治” | 第18页 |
2.2 网格化服务管理 | 第18-22页 |
2.2.1 我国网格化服务管理实践情况 | 第18-20页 |
2.2.2 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 | 第20-21页 |
2.2.3 网格化服务管理概念的演进 | 第21-22页 |
2.3 社会治理创新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内在联系 | 第22-25页 |
2.3.1 社会治理创新的任务和要求 | 第22-23页 |
2.3.2 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抓手 | 第23页 |
2.3.3 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现了“善治”的核心要素 | 第23-25页 |
第3章 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践—坪山模式探析 | 第25-37页 |
3.1 坪山新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背景 | 第25-26页 |
3.1.1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遭遇诸多挑战 | 第25页 |
3.1.2 大数据背景下深圳市社会建设的“织网工程” | 第25-26页 |
3.2 坪山新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 第26-29页 |
3.2.1 管理组织架构 | 第26页 |
3.2.2 管理信息流闭环机制 | 第26-27页 |
3.2.3 “监督指挥轴”运行机制 | 第27-28页 |
3.2.4 有关子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28-29页 |
3.3 网格化服务管理坪山模式独特之处 | 第29-32页 |
3.3.1 技术特点:智慧引领,信息资源深度整合 | 第29-31页 |
3.3.2 管理体制特点:监督轴强化,打造专业服务管理队伍 | 第31-32页 |
3.3.3 运作机制特点:立足社区,鼓励社会服务管理力量参与 | 第32页 |
3.4 坪山模式的实施成效 | 第32-34页 |
3.4.1 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了机构效能 | 第32-33页 |
3.4.2 增强了政府服务意识,提升了城市品质 | 第33页 |
3.4.3 规范了业务流程,提升了办事效率 | 第33页 |
3.4.4 激发了多元主体共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 第33-34页 |
3.5 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网格化服务管理价值分析 | 第34-37页 |
3.5.1 充分体现了大部制改革思路 | 第34-35页 |
3.5.2 为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创造了条件 | 第35页 |
3.5.3 对“区直管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 第35-37页 |
第4章 网格化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4.1 现实中的体制机制约束 | 第37-38页 |
4.1.1 网格化管理工作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37页 |
4.1.2 部门信息依然存在制度性壁垒 | 第37-38页 |
4.1.3 职能部门部分管理服务职能交叉 | 第38页 |
4.2 治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4.2.1 政府色彩过于浓厚 | 第38-39页 |
4.2.2 各职能部门协作机制不顺畅 | 第39页 |
4.2.3 网格化服务管理参与主体单一 | 第39-40页 |
4.2.4 网格员综合能力不足 | 第40-41页 |
第5章 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对策 | 第41-45页 |
5.1 制定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法律法规 | 第41页 |
5.2 加大部门职能整合力度 | 第41页 |
5.3 加强监督考核体系建设 | 第41-42页 |
5.4 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 第42页 |
5.5 促进服务管理主体多元化 | 第42-43页 |
5.6 鼓励外来人口参与服务管理 | 第43-44页 |
5.7 创新网格信息员培训体系 | 第44-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