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2-21页 |
(一)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一) 生命及价值 | 第21-22页 |
1. 生命 | 第21-22页 |
2. 价值 | 第22页 |
(二) 生命价值 | 第22-24页 |
(三) 生命价值观 | 第24-26页 |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26-38页 |
(一) 生命意识淡薄 | 第26-31页 |
1. 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 | 第26-27页 |
2. 欠缺对各种生存常识的深入了解 | 第27-29页 |
3. 价值取向偏重于自我利益的考量 | 第29-31页 |
4. 缺乏对自杀行为的清醒认知 | 第31页 |
(二) 生命态度消极 | 第31-35页 |
1. 应对挫折不当 | 第31-32页 |
2. 肤浅看待死亡 | 第32-33页 |
3. 生活充满迷茫 | 第33-34页 |
4. 责任意识淡薄 | 第34-35页 |
(三) 生命行为偏差 | 第35-38页 |
1. 生存意志力比较薄弱 | 第35-36页 |
2. 生活习惯出现偏差 | 第36页 |
3. 缺少人生发展规划 | 第36-37页 |
4. 伤害生命事件频发 | 第37-38页 |
三、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38-46页 |
(一) 社会因素 | 第38-39页 |
1. 大众传媒引导有误 | 第38页 |
2. 市场经济的弊端 | 第38-39页 |
(二) 学校因素 | 第39-41页 |
1. 教育者缺少应有的专业生命教育理论素养 | 第39页 |
2. 教育内容贫乏,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 第39-40页 |
3.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 | 第40页 |
4. 教学手段落后,效果不佳 | 第40-41页 |
(三) 家庭因素 | 第41-44页 |
1. 与家人关系疏远 | 第41-43页 |
2.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 第43-44页 |
(四) 个人因素 | 第44-46页 |
1. 抗挫能力差 | 第44页 |
2. 人格不健全 | 第44-46页 |
四、解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题的对策 | 第46-55页 |
(一) 政府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挖掘大学生生命潜能 | 第46-48页 |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生命价值取向 | 第46页 |
2. 完善、疏通就业体制机制解决大学生生存困境 | 第46-47页 |
3. 引导社会实践工作提升大学生生命感悟 | 第47-48页 |
4. 利用大众传媒向大学生传播生命正能量 | 第48页 |
(二) 学校应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 | 第48-49页 |
1. 从教育影响来看,构建和谐校园生命文化环境 | 第48-49页 |
2. 从教育者来看,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 第49页 |
3. 从教育目的来看,注重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 | 第49页 |
(三) 家庭应优化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生命成长氛围 | 第49-52页 |
1. 父母身体力行,实现生命的感召与影响 | 第50页 |
2. 加强亲子沟通,实现生命的情感交融 | 第50-51页 |
3. 注重全人教育,实现生命的整体发展 | 第51页 |
4. 抓住有利时机,正确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 | 第51-52页 |
(四) 个人应加强自我教育,提升生命质量 | 第52-55页 |
1. 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 第52页 |
2. 增强生命责任意识 | 第52-53页 |
3. 制定合理人生规划 | 第53-54页 |
4. 辩证看待家庭环境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