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1 铜冶炼工业生产过程概述 | 第14-18页 |
1.1.1 铜冶炼工业生产现状 | 第14-15页 |
1.1.2 铜的火法精炼工艺流程 | 第15-16页 |
1.1.3 铜精炼工艺过程 | 第16-18页 |
1.2 先进过程控制技术概述 | 第18-20页 |
1.2.1 过程建模 | 第18页 |
1.2.2 系统的鲁棒性 | 第18-19页 |
1.2.3 控制策略与方法 | 第19页 |
1.2.4 软测量技术 | 第19页 |
1.2.5 过程优化 | 第19-20页 |
1.3 软测量技术概述 | 第20-23页 |
1.3.1 软测量技术的基本方法 | 第21-22页 |
1.3.2 软测量技术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 | 第22-23页 |
1.4 混沌理论概述 | 第23-30页 |
1.4.1 混沌学起源及发展 | 第23-25页 |
1.4.2 混沌的定性和定量描述 | 第25-26页 |
1.4.3 混沌理论在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 第26-27页 |
1.4.4 混沌理论在优化计算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1.5 PID控制器设计方法概述 | 第30-32页 |
1.5.1 PID控制器的现状 | 第30页 |
1.5.2 PID控制器设计方法发展 | 第30-31页 |
1.5.3 PID控制器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1.5.4 PID控制器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 第31-32页 |
1.6 智能控制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1.7 选题的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转炉产粗铜成分时间序列混沌特性 | 第34-50页 |
2.1 混沌分析原理与方法 | 第34-42页 |
2.1.1 混沌吸引子及其特征描述 | 第34-41页 |
2.1.2 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理论 | 第41-42页 |
2.2 铜精炼阳极炉入炉粗铜成分时间序列的混沌分形研究 | 第42-49页 |
2.2.1 铜精炼阳极炉入炉粗铜成分时间序列吸引子特征描述 | 第42-44页 |
2.2.2 转炉产粗铜成分时间序列混沌分维诊断 | 第44-48页 |
2.2.3 平均可预报时间估计 | 第48-49页 |
2.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铜精炼过程软测量建模及应用 | 第50-68页 |
3.1 基于混沌理论的铜精炼过程入炉粗铜成分软测量方法 | 第50-54页 |
3.1.1 入炉粗铜成分混沌时间序列软测量模型 | 第50-53页 |
3.1.2 软测量模型应用实例 | 第53-54页 |
3.1.3 铜精炼阳极炉入炉粗铜成分软测量模型 | 第54页 |
3.2 基于机理分析与函数链神经网络的高温铜液温度软测量方法 | 第54-66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55页 |
3.2.2 保温过程铜液温度软测量模型 | 第55-57页 |
3.2.3 氧化过程铜液温度软测量模型 | 第57-59页 |
3.2.4 还原过程铜液温度软测量模型 | 第59-61页 |
3.2.5 铜液温度在线软测量实现 | 第61-66页 |
3.3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自适应变尺度混沌优化算法问题实现 | 第68-75页 |
4.1 混沌优化算法原理 | 第68-73页 |
4.1.1 混沌模型的选择 | 第68-71页 |
4.1.2 自适应变尺度混沌优化算法 | 第71-73页 |
4.1.3 自适应变尺度混沌优化算法收敛性 | 第73页 |
4.2 自适应变尺度混沌优化算法的数值验证 | 第73-74页 |
4.3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铜精炼过程燃料消耗优化器设计 | 第75-97页 |
5.1 泛函分析原理与方法 | 第75-80页 |
5.1.1 泛函与变分的基本概念 | 第76-77页 |
5.1.2 泛函极值的必要条件-欧拉方程 | 第77-79页 |
5.1.3 铜精炼过程燃料消耗泛函极值问题 | 第79-80页 |
5.2 保温过程重油消耗最优化数学模型 | 第80-84页 |
5.2.1 保温过程炉膛内能量平衡方程 | 第80页 |
5.2.2 保温过程重油消耗最优模型建立 | 第80-82页 |
5.2.3 保温过程重油消耗最优模型仿真 | 第82-84页 |
5.3 氧化过程重油消耗最优化数学模型 | 第84-89页 |
5.3.1 氧化过程炉膛内能量平衡方程 | 第84-85页 |
5.3.2 氧化过程重油流量最优模型建立 | 第85-87页 |
5.3.3 氧化过程重油消耗最优模型仿真用 | 第87-89页 |
5.4 还原过程重油消耗最优化数学模型 | 第89-94页 |
5.4.1 还原过程炉膛内能量平衡方程 | 第89-90页 |
5.4.2 燃烧用液化气消耗最优模型建立 | 第90-92页 |
5.4.3 还原用液化气流量确定 | 第92页 |
5.4.4 还原过程液化气流量 | 第92-93页 |
5.4.5 还原过程重油消耗最优模型仿真 | 第93-94页 |
5.5 铜精炼过程燃料消耗优化器 | 第94-95页 |
5.6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铜精炼过程炉膛烟气温度动态模型 | 第97-112页 |
6.1 保温过程炉膛烟气温度动态模型 | 第98-101页 |
6.1.1 保温过程炉膛动态特性基础方程 | 第98-99页 |
6.1.2 保温过程炉膛烟气温度动态模型建立 | 第99-100页 |
6.1.3 保温过程烟气温度动态模型仿真 | 第100-101页 |
6.2 氧化过程炉膛烟气温度动态模型 | 第101-106页 |
6.2.1 氧化过程炉膛动态特性基础方程 | 第101-103页 |
6.2.2 氧化过程炉膛烟气温度动态模型建立 | 第103-104页 |
6.2.3 氧化过程烟气温度动态模型仿真 | 第104-106页 |
6.3 还原过程炉膛烟气温度动态模型 | 第106-110页 |
6.3.1 还原过程炉膛动态特性基础方程 | 第106-107页 |
6.3.2 还原炉过程膛烟气温度动态模型建立 | 第107-108页 |
6.3.3 还原过程烟气温度动态模型仿真 | 第108-110页 |
6.4 铜精炼过程炉膛烟气温度动态模型时滞问题分析 | 第110-111页 |
6.5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一阶加纯滞后过程单神经元PID控制器设计 | 第112-136页 |
7.1 单神经元PID控制算法 | 第112-114页 |
7.1.1 传统PID控制算法 | 第112-113页 |
7.1.2 单神经元PID控制算法 | 第113-114页 |
7.2 时滞过程闭环控制系统稳定性判据 | 第114-124页 |
7.2.1 预备知识 | 第114-115页 |
7.2.2 时滞过程闭环控制系统稳定性判据证明 | 第115-124页 |
7.3 单神经元PID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 第124-131页 |
7.3.1 对象的描述 | 第124-125页 |
7.3.2 一阶纯滞后对象闭环系统稳定的PID参数区域的确定 | 第125-131页 |
7.4 一阶加纯滞后过程单神经元PID控制器参数优化 | 第131-135页 |
7.4.1 单神经元PID控制器参数自适应变尺度混沌优化 | 第131-132页 |
7.4.2 专家调节比例增益系数 | 第132-133页 |
7.4.3 铜精炼过程烟气温度控制数值仿真 | 第133-135页 |
7.5 结论 | 第135-136页 |
第八章 铜精炼炉操作优化与智能控制实现 | 第136-148页 |
8.1 铜精炼炉操作优化与智能控制结构 | 第136-143页 |
8.1.1 优化及操作计算模块 | 第136-139页 |
8.1.2 铜精炼炉操作优化与智能控制系统数据接收及处理 | 第139-140页 |
8.1.3 铜精炼炉操作优化与智能控制实现 | 第140-143页 |
8.2 铜精炼炉操作优化与智能控制工业应用实践 | 第143-148页 |
8.2.1 节能效果 | 第143-145页 |
8.2.2 环保效果 | 第145-147页 |
8.2.3 阳极铜质量检验 | 第147-14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8-150页 |
9.1 结论 | 第148-149页 |
9.2 建议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162-163页 |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论文及从事科研课题 | 第163-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