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外关于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研究 | 第13页 |
1.3.2 国内关于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1 民间公益组织 | 第15-16页 |
1.4.2 社会化动员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16-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历史型态与理论基础 | 第19-33页 |
2.1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动员的历史型态 | 第19-20页 |
2.1.1 组织化动员 | 第19页 |
2.1.2 准组织化动员 | 第19-20页 |
2.1.3 准社会化动员 | 第20页 |
2.2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2.1 群体动力理论 | 第20-22页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2-25页 |
2.3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要素 | 第25-29页 |
2.3.1 动员主体 | 第25页 |
2.3.2 动员客体 | 第25-26页 |
2.3.3 动员目标 | 第26页 |
2.3.4 动员环境 | 第26-28页 |
2.3.5 动员策略 | 第28-29页 |
2.4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与以往社会动员的比较 | 第29-33页 |
2.4.1 纯社会化的社会化动员要素与其他型态要素的比较 | 第29-30页 |
2.4.2 平等网状的社会化动员结构与其他型态结构的比较 | 第30-31页 |
2.4.3 实现自治的社会化动员功能与其他型态功能的比较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个案的动员过程 | 第33-41页 |
3.1 爱马克社会化动员的前期 | 第33-34页 |
3.1.1 公益人马克生存权益缺乏保障 | 第33页 |
3.1.2 小组成员凝聚力形成 | 第33页 |
3.1.3 小组成员集体认同感的建构 | 第33-34页 |
3.2 爱马克社会化动员的开展 | 第34-39页 |
3.2.1 成立爱马克行动小组 | 第34-35页 |
3.2.2 运用个人社会资本及“马克”符号资源动员熟人社会 | 第35-37页 |
3.2.3 运用新媒体动员陌生人社会 | 第37-39页 |
3.3 爱马克社会化动员的结果和影响 | 第39-41页 |
3.3.1 公益人生命得以延续 | 第39页 |
3.3.2 促进了公益组织的团结合作 | 第39页 |
3.3.3 推动了公益组织相关的管理创新 | 第39-40页 |
3.3.4 动员到国际上的公益组织 | 第40页 |
3.3.5 保障了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个案的动员运作 | 第41-54页 |
4.1 爱马克行动小组社会化动员的要素组合 | 第41-43页 |
4.1.1 爱马克行动小组作为动员的主体 | 第41页 |
4.1.2 广泛的参与对象 | 第41-42页 |
4.1.3 特殊的动员目标 | 第42-43页 |
4.1.4 开放的动员环境 | 第43页 |
4.2 爱马克行动小组社会化动员的策略 | 第43-50页 |
4.2.1 信息化策略 | 第43-47页 |
4.2.2 市场化策略 | 第47页 |
4.2.3 社会网络化策略 | 第47-49页 |
4.2.4 伦理化策略 | 第49-50页 |
4.3 爱马克行动小组社会化动员的合法性 | 第50-54页 |
4.3.1 实体与程序上皆不满足的法律合法性 | 第51页 |
4.3.2 缺少行政机构认可的行政合法性 | 第51-52页 |
4.3.3 符合文化传统、公众认可的社会合法性 | 第52-53页 |
4.3.4 遵从国家意愿的政治合法性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个案的动员经验 | 第54-64页 |
5.1 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是成功决定因素 | 第54-57页 |
5.1.1 果断民主的决策能力是前提 | 第54-55页 |
5.1.2 高效明确的执行能力是基础 | 第55-56页 |
5.1.3 团结一致的协调能力是保证 | 第56-57页 |
5.2 新媒体的运用是成功的重要手段 | 第57-59页 |
5.2.1 新媒体成为动员参与者的重要渠道 | 第57-58页 |
5.2.2 新媒体成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 | 第58-59页 |
5.3 组织的社会资本是成功的有益补充 | 第59-62页 |
5.3.1 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的运用 | 第59-60页 |
5.3.2 组织外部社会资本的运用 | 第60-62页 |
5.4 与市场的链接是成功的有效途径 | 第62-64页 |
5.4.1 市场化运作的经济效益 | 第62页 |
5.4.2 市场化运作的社会效益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 | 第64-72页 |
6.1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新变化 | 第64-65页 |
6.1.1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数量提高 | 第64页 |
6.1.2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质量提升 | 第64-65页 |
6.2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合法性问题 | 第65-67页 |
6.2.1 社会和政治合法性应继续深化 | 第65-66页 |
6.2.2 行政和法律合法性应努力谋求 | 第66-67页 |
6.3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优势与不足 | 第67-69页 |
6.3.1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优势 | 第67-68页 |
6.3.2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不足 | 第68-69页 |
6.4 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优化 | 第69-72页 |
6.4.1 提高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公信力 | 第69页 |
6.4.2 加强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化动员的专业性 | 第69-70页 |
6.4.3 灵活使用新媒体技术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访谈提纲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