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AR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产业空心化现象相关研究述评 | 第12-18页 |
1.2.1 国外产业空心化现象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产业空心化现象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探索与不足 | 第18-20页 |
1.4.1 本文的创新探索 | 第18-19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产业空心化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7页 |
2.1 产业空心化内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空心化的内涵界定 | 第20-21页 |
2.1.2 本文对产业空心化的内涵界定 | 第21页 |
2.1.3 产业结构软化与产业空心化的异同点 | 第21-22页 |
2.2 产业价值链理论概述 | 第22页 |
2.3 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 第22-24页 |
2.4 产业空心化现象的正负效应 | 第24-27页 |
2.4.1 空心化现象的负面效应 | 第24-26页 |
2.4.2 空心化现象的正面效应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现象经验启示 | 第27-35页 |
3.1 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表现及成因分析 | 第27-30页 |
3.1.1 美国产业空心化表现及成因分析 | 第27-28页 |
3.1.2 日本产业空心化表现及成因分析 | 第28-30页 |
3.2 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现象异同点分析 | 第30-33页 |
3.2.1 美、日产业空心化现象相同点分析 | 第30-31页 |
3.2.2 美、日产业空心化现象不同点分析 | 第31-33页 |
3.3 美、日经历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经济发展路径下产业空心化趋势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 第35-45页 |
4.1 我国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 第35-37页 |
4.2 我国区域产业空心化趋势表现 | 第37-39页 |
4.3 我国产业空心化趋势成因分析 | 第39-42页 |
4.4 产业空心化趋势相关视角分析 | 第42-45页 |
4.4.1 产业价值链分工下的产业空心化 | 第42-43页 |
4.4.2 产业转移格局下的产业空心化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产业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 第45-53页 |
5.1 产业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8页 |
5.1.1 指标选择 | 第45-47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7-48页 |
5.2 产业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 | 第48-53页 |
5.2.1 指标处理与数据来源 | 第49页 |
5.2.2 实证处理 | 第49-50页 |
5.2.3 实证分析 | 第50-53页 |
第六章 应对产业空心化趋势的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6.1 努力推进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 | 第53-54页 |
6.2 利用区域发展极差形成产业梯度转移,延长产业价值链国内环节 | 第54-55页 |
6.3 发展本地企业,建立本土企业制造业优势 | 第55-56页 |
6.4 产业政策支持,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