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及影响可见光响应的因素 | 第14-18页 |
1.2.1 半导体光催化的原理 | 第14-15页 |
1.2.2 影响可见光响应的因素 | 第15-18页 |
1.3 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 | 第18-28页 |
1.3.1 基于传统光催化剂修饰的可见光响应材料 | 第18-25页 |
1.3.2 新型窄带隙可见光催化剂 | 第25-26页 |
1.3.3 复合光催化剂 | 第26-28页 |
1.3.4 其它新型可见光催化剂 | 第28页 |
1.4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28-36页 |
1.4.1 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8-33页 |
1.4.2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3-36页 |
1.5 石墨烯基复合光催化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6-39页 |
1.5.1 光催化处理无机污染物 | 第36-37页 |
1.5.2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37-39页 |
1.5.3 光催化灭菌 | 第39页 |
1.6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42-50页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3-47页 |
2.2.1 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43-44页 |
2.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44-45页 |
2.2.3 电化学测量 | 第45-46页 |
2.2.4 ·OH自由基检测 | 第46页 |
2.2.5 光催化反应光源的选择 | 第46页 |
2.2.6 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46-47页 |
2.2.7 抑菌性能测试 | 第47页 |
2.2.8 光催化降解产物的鉴定 | 第47页 |
2.3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7-50页 |
2.3.1 主要实验药品 | 第47-48页 |
2.3.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2.3.3 废水水质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柱状ZnO/RGO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 第50-64页 |
3.1 前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3.2.1 ZnO/RGO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51页 |
3.2.2 ZnO和ZnO/RGO的表征及催化活性评价方法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2页 |
3.3.1 柱状ZnO的形成机理 | 第52-55页 |
3.3.2 柱状ZnO和ZnO/RGO可见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55-60页 |
3.3.3 ZnO和ZnO/RGO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和循环性能 | 第60-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ZnSnO_3中空纳米球/RGO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 第64-74页 |
4.1 前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页 |
4.2.1 ZnSnO_3中空纳米球/RGO(ZnSnO_3/RGO)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65页 |
4.2.2 ZnSnO_3和ZnSnO_3/RGO的表征及催化活性评价方法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4.3.1 ZnSnO_3中空纳米球和ZnSnO_3/RGO的表征 | 第65-71页 |
4.3.2 ZnSnO_3和ZnSnO_3/RGO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超声波辅助原位生长法合成菱形ZnMoO_x/RGO可见光催化剂及性能研究 | 第74-92页 |
5.1 前言 | 第7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4-76页 |
5.2.1 ZnMoO_x/RGO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74-75页 |
5.2.2 自然太阳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75页 |
5.2.3 ZnMoO_x/RGO的表征、电化学测量和·OH自由基检测方法 | 第75页 |
5.2.4 MG-0 和MG-3 的抑菌性能测试 | 第75-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90页 |
5.3.1 评价RGO复合量对ZnMoO_x/RGO复合可见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2 ZnMoO_x/RGO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77-86页 |
5.3.3 MG-3 光催化活性和循环利用性能研究 | 第86-88页 |
5.3.4 MG-0 和MG-3 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研究 | 第88-89页 |
5.3.5 MG-0 和MG-3 的抑菌性能研究 | 第89-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低温水热精细调控合成不同形貌的BiVO_4及其太阳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92-114页 |
6.1 前言 | 第92-93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3-97页 |
6.2.1 控制合成具有一定形貌BiVO_4的探索 | 第93-96页 |
6.2.2 BiVO_4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96页 |
6.2.3 BiVO_4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和太阳光催化实验 | 第96-9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11页 |
6.3.1 利用NH_3·H_2O控制BiVO_4层级结构的形貌 | 第97-101页 |
6.3.2 利用NaOH控制BiVO_4层级结构的形貌 | 第101-103页 |
6.3.3 不同形貌BiVO_4层级结构的形成机理探讨 | 第103-105页 |
6.3.4 层级结构BiVO_4的光化学性能 | 第105-106页 |
6.3.5 形貌可控BiVO_4层级结构的光催化活性 | 第106-11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第七章 三维针状捆型BiVO_4/RGO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太阳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114-124页 |
7.1 前言 | 第114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14-115页 |
7.2.1 BiVO_4/RGO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114-115页 |
7.2.2 BiVO_4/RGO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的表征及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115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3页 |
7.3.1 BiVO_4/RGO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的一系列表征 | 第115-120页 |
7.3.2 BiVO_4/RGO的光催化活性和循环性能 | 第120-12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八章 花状BiOCl/RGO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太阳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124-140页 |
8.1 前言 | 第124-125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125-126页 |
8.2.1 花状BiOCl/RGO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125页 |
8.2.2 BiOCl/RGO的表征分析方法及太阳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125页 |
8.2.3 SN降解产物的鉴定方法 | 第125-126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8页 |
8.3.1 RGO复合量对BiOCl/RGO可见光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8.3.2 BiOCl/RGO可见光催化剂的理化性质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27-133页 |
8.3.3 BG-1 投加量和SN初始浓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8.3.4 SN降解中间产物对BiOCl/RG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8.3.5 SN降解中间产物的鉴定和降解反应路径 | 第136-138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0-146页 |
9.1 结论 | 第140-144页 |
9.2 创新点 | 第144页 |
9.3 建议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4-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