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自媒体环境下“刻奇”行为的传播形态分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3页
第2章 自媒体传播环境分析第13-17页
    2.1 界定自媒体第13-14页
    2.2 自媒体特点第14-15页
    2.3 自媒体用户群特点第15-17页
第3章 “刻奇”的概念第17-21页
    3.1 KITSCH与“刻奇”第17页
    3.2 概念由来第17-18页
    3.3 米兰 · 昆德拉笔下的KITSCH第18-19页
    3.4“刻奇”在中国第19-21页
第4章 自媒体环境下“刻奇”的新形态:从个人到群体第21-36页
    4.1“刻奇”的内在动因第21-25页
        4.1.1 存在的意义第21-22页
        4.1.2 个人的失意第22-23页
        4.1.3 绝对的孤独第23-24页
        4.1.4 身份的矫饰第24-25页
    4.2“刻奇”与群体第25-26页
        4.2.1 幻觉中的群体第25-26页
        4.2.2 群体制造的幻觉第26页
    4.3 历史上传统传播模式下的“刻奇”行为第26-29页
        4.3.1 一个人的狂欢第27页
        4.3.2 难得的游行和集会第27-28页
        4.3.3 触发点 —— 领袖的声音第28-29页
    4.4 现代自媒体环境下的“刻奇”行为分析第29-36页
        4.4.1 更多“刻奇”的可能第29-30页
        4.4.2 突破时间与空间第30-31页
        4.4.3 群体“刻奇”频次高、规模大第31-33页
        4.4.4“刻奇”群体相互影响更强第33-34页
        4.4.5 作用力更多显示在舆论风暴上第34-36页
第5章 群体“刻奇”行为在自媒体环境的传播机制第36-43页
    5.1 个人在“刻奇”中扮演的角色第36-38页
        5.1.1“刻奇”的制造者第36-37页
        5.1.2 传播者第37页
        5.1.3 接收者第37-38页
    5.2 传播媒介在群体“刻奇”中扮演的角色第38-40页
        5.2.1 培养皿第38页
        5.2.2 放大镜第38-39页
        5.2.3 受益人第39-40页
    5.3 政府在“刻奇”中扮演的角色第40-43页
        5.3.1 熟练的操纵者第40-41页
        5.3.2 小心翼翼的制衡者第41-43页
第6章 “刻奇”与反“刻奇”第43-45页
    6.1 反“刻奇”与个人意志第43-44页
    6.2“刻奇”与否:自由的选择第44-45页
第7章 结论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49-50页
后记和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90后大学生生活形态与消费文化研究
下一篇:云计算负载均衡资源调度管理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