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弓形虫及弓形虫病概述 | 第13-17页 |
1.2 生物信息学概述 | 第17-19页 |
1.3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代谢组学概述 | 第19-20页 |
1.3.2 代谢组学研究手段 | 第20页 |
1.3.3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1.3.4 代谢组学分类 | 第21页 |
1.3.5 代谢组学在原虫病中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4 总结与展望 | 第24页 |
1.5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弓形虫卵囊孢子化过程中的蛋白组变化 | 第26-40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2.2.1 实验动物和虫株 | 第26页 |
2.2.2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3 卵囊收集及纯化 | 第27-28页 |
2.2.4 蛋白准备和iTRAQ标记 | 第28-29页 |
2.2.5 2D-LC-MS/MS检测 | 第29页 |
2.2.6 蛋白鉴定和定量 | 第29页 |
2.2.7 GO和KEGG通路分析 | 第29-30页 |
2.2.8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30-31页 |
2.3 结果 | 第31-38页 |
2.3.1 卵囊纯化结果 | 第31页 |
2.3.2 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2.3.3 COG分析结果 | 第32页 |
2.3.4 GO和KEGG分析 | 第32-35页 |
2.3.5 差异表达蛋白互作分析 | 第35-38页 |
2.4 讨论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弓形虫孢子化卵囊感染小鼠后血清代谢变化 | 第40-55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3.2.1 实验动物和虫株 | 第40页 |
3.2.2 动物感染及卵囊纯化 | 第40页 |
3.2.3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40-41页 |
3.2.4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3.2.5 血清代谢物提取 | 第41-42页 |
3.2.6 UP-LC-MS/MS分析 | 第42页 |
3.2.7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2-43页 |
3.3 结果 | 第43-51页 |
3.3.1 卵囊纯化结果 | 第43页 |
3.3.2 脾脏病理学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3.3.3 血清代谢数据整体评价结果 | 第44-47页 |
3.3.4 血清代谢图谱 | 第47-49页 |
3.3.5 感染过程中差异代谢物统计结果 | 第49-50页 |
3.3.6 甘油磷脂类和含胺类代谢物变化 | 第50页 |
3.3.7 相关代谢通路变化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弓形虫包囊感染小鼠后血清代谢变化 | 第55-72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4.2.1 实验动物和虫株 | 第55-56页 |
4.2.2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56页 |
4.2.3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第56页 |
4.2.4 代谢物提取 | 第56-57页 |
4.2.5 上机检测 | 第57页 |
4.2.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57-58页 |
4.2.7 代谢物鉴定 | 第58页 |
4.2.8 筛选潜在生物标记物 | 第58页 |
4.3 结果 | 第58-69页 |
4.3.1 色谱图检查结果 | 第58页 |
4.3.2 QC样本主成分分析 | 第58-60页 |
4.3.3 整体血清样本PCA分析 | 第60-62页 |
4.3.4 感染组和对照组样本OPLS-DA分析 | 第62页 |
4.3.5 感染弓形虫过程中小鼠血清代谢图谱 | 第62-66页 |
4.3.6 不同血清感染组间样本OPLS-DA分析 | 第66-67页 |
4.3.7 鉴定潜在生物标记 | 第67-69页 |
4.4 讨论 | 第69-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弓形虫感染对小鼠脑组织代谢组的影响 | 第72-89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5.2.1 实验动物和虫株 | 第72页 |
5.2.2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72页 |
5.2.3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第72页 |
5.2.4 代谢物提取 | 第72页 |
5.2.5 上机检测 | 第72-73页 |
5.2.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73页 |
5.2.7 代谢物鉴定 | 第73页 |
5.2.8 筛选潜在生物标记物 | 第73页 |
5.3 结果 | 第73-86页 |
5.3.1 色谱图检查结果 | 第73-74页 |
5.3.2 整体样本PCA分析 | 第74-76页 |
5.3.3 感染组和对照组样本OPLS-DA分析 | 第76-81页 |
5.3.4 不同感染组间样本OPLS-DA分析 | 第81-85页 |
5.3.5 潜在生物标记鉴定 | 第85-86页 |
5.4 讨论 | 第86-88页 |
5.5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