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1章 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后肠道通透性变化的研究 | 第16-4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6-23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1.1.2 主要试剂材料 | 第16-18页 |
1.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8-21页 |
1.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21-23页 |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3-34页 |
1.2.1 实验分组及标本采集 | 第23页 |
1.2.2 小鼠AMI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1.2.3 肠道通透性测定 | 第24页 |
1.2.4 心脏TTC染色 | 第24-25页 |
1.2.5 高频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评价小鼠心功能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 第25页 |
1.2.6 血浆LPS测定 | 第25-26页 |
1.2.7 血浆D-乳酸盐测定 | 第26-27页 |
1.2.8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27-30页 |
1.2.9 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mRNA表达水平 | 第30-32页 |
1.2.10 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32-34页 |
1.2.11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1.3 结果 | 第34-44页 |
1.3.1 小鼠AMI模型成功建立 | 第34页 |
1.3.2 小鼠AMI后肠道通透性的变化 | 第34-35页 |
1.3.3 小鼠AMI后远端小肠、盲肠、结肠通透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1.3.4 小鼠AMI后心功能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1.3.5 小鼠AMI后结肠通透性的变化 | 第37页 |
1.3.6 小鼠AMI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情况 | 第37-39页 |
1.3.7 小鼠AMI后血浆LPS浓度的变化 | 第39-40页 |
1.3.8 小鼠AMI后血浆D-乳酸盐浓度的变化 | 第40-41页 |
1.3.9 小鼠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 第41页 |
1.3.10 小鼠AMI后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分布 | 第41-42页 |
1.3.11 小鼠AMI后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第42页 |
1.3.12 小鼠AMI后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mRNA表达水平 | 第42-43页 |
1.3.13 小鼠AMI后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43-44页 |
1.4 讨论 | 第44-47页 |
1.4.1 小鼠AMI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1.4.2 AMI后心功能及微循环的变化 | 第45页 |
1.4.3 小鼠AMI后肠道通透性及肠黏膜结构的变化 | 第45-47页 |
1.4.4 AMI后肠道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 第47页 |
1.4.5 AMI后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 | 第47页 |
1.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2章 谷氨酰胺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肠黏膜屏障损伤干预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49-5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2.1.2 主要试剂材料、溶液的配制、仪器及耗材 | 第49页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49页 |
2.2.1 实验分组及标本采集 | 第49页 |
2.2.2 AMI模型制备、检测方法及实验步骤 | 第49页 |
2.3 结果 | 第49-52页 |
2.3.1 谷氨酰胺对AMI小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2 谷氨酰胺对AMI小鼠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3 谷氨酰胺对AMI小鼠血浆LPS水平的影响 | 第51页 |
2.3.4 谷氨酰胺对AMI小鼠血浆D-乳酸盐水平的影响 | 第51-52页 |
2.4 讨论 | 第52-54页 |
2.4.1 谷氨酰胺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 | 第52-53页 |
2.4.2 谷氨酰胺对AMI小鼠肠道通透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流以及血浆LPS和D-乳酸水平的影响 | 第53-54页 |
2.5 小结 | 第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第3章 综述肠道通透性的研究进展 | 第59-73页 |
3.1 肠道通透性的定义 | 第59页 |
3.2 肠黏膜屏障的结构 | 第59-60页 |
3.3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防御作用 | 第60-61页 |
3.4 肠道微生物在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 | 第61页 |
3.5 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3.6 饮食在肠道通透性中的调节作用 | 第62-64页 |
3.6.1 维生素在肠道通透性中的调节作用 | 第62-63页 |
3.6.2 益生元在肠道通透性中的调节作用 | 第63页 |
3.6.3 高脂高热量饮食在肠道通透性中的调节作用 | 第63页 |
3.6.4 益生菌在肠道通透性中的调节作用 | 第63-64页 |
3.7 检测肠道通透性的方法 | 第64-65页 |
3.8 肠道通透性与疾病的关系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