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2P网络借贷利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9-14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页 |
3. 综述小结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14-18页 |
(一)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15页 |
1. 逆向选择 | 第14页 |
2. 道德风险 | 第14-15页 |
(二) 金融抑制论 | 第15页 |
(三) 金融排斥理论 | 第15-16页 |
(四) P2P网络借贷利率的经济学解释 | 第16-18页 |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利率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25页 |
(一) 我国P2P网络借贷利率趋势分析 | 第19-20页 |
(二) P2P网络借贷利率的平台分布分析 | 第20-22页 |
(三) P2P网络借贷利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 第22-25页 |
四、P2P网络借贷市场利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25-35页 |
(一) 模型选择 | 第25页 |
(二) 数据的选择与分析 | 第25-27页 |
1.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 | 第25页 |
2. 变量设置 | 第25-27页 |
3. 借款利率影响因素的假设 | 第27页 |
(三) 变量描述与统计 | 第27-29页 |
(四) 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五) 回归分析 | 第30-33页 |
(六) 假设结果检验 | 第33页 |
(七) 实证分析结论 | 第33-35页 |
五、发挥我国P2P网络借贷利率作用的对策建议 | 第35-39页 |
(一) 针对P2P网络借贷平台方面的建议 | 第35-37页 |
1. 商业征信、央行征信与平台征信技术 | 第35-36页 |
2. 完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机制 | 第36页 |
3. 创建P2P行业自律协会 | 第36-37页 |
(二) 针对借款人的建议 | 第37页 |
(三) 针对投资者的建议 | 第37-39页 |
六、我国P2P市场借贷利率的展望 | 第39-40页 |
(一) 行业规模扩大,借款利率降低 | 第39页 |
(二) 征信公司成立,第三方征信市场出现 | 第39页 |
(三) 借款区域和借款方扩散 | 第39页 |
(四) 风险加剧,问题平台逐步倒闭退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