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2-1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 未成年人 | 第12页 |
2. 困境未成年人 | 第12页 |
3. 单亲家庭 | 第12-13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1. 家庭沟通理论 | 第13页 |
2.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3-14页 |
3. 小组动力理论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 行动研究法 | 第14-15页 |
2. 调查研究法 | 第15-16页 |
三、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调查与分析 | 第16-20页 |
(一) 河池市未成年人基本情况 | 第16页 |
1. 家庭保护薄弱 | 第16页 |
2. 学校人防物防有待加强 | 第16页 |
3. 社会保护令人担忧 | 第16页 |
(二)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 第16-17页 |
(三) Z社区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现状及分析 | 第17-20页 |
1. 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 第17-18页 |
2. 服务对象所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 第18-20页 |
四、小组工作介入单亲家庭的实务与分析 | 第20-40页 |
(一) 小组工作介入单亲家庭服务优势 | 第20-21页 |
1. 专业价值优势 | 第20页 |
2. 专业理论优势 | 第20-21页 |
3. 专业技术优势 | 第21页 |
(二) 小组工作服务准备 | 第21-22页 |
1. 小组组员招募及选定 | 第21页 |
2. 小组及组员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三) 小组工作服务过程 | 第22-30页 |
1. 小组目标 | 第23页 |
2. 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 第23-30页 |
(四)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过程中的角色及工作原则 | 第30-33页 |
1. 社会工作者所担任的角色 | 第30-31页 |
2. 社会工作者所遵循的工作原则 | 第31-33页 |
(五) 小组工作效果评估 | 第33-40页 |
1. 评估方式 | 第33-34页 |
2. 评估指标 | 第34页 |
3. 评估步骤 | 第34页 |
4. 评估结果 | 第34-38页 |
5. 评估结论 | 第38-40页 |
五、反思与结论 | 第40-43页 |
(一) 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 第40-41页 |
1. 做好思想工作,鼓励积极参与 | 第40页 |
2. 建立信任关系 | 第40页 |
3. 避免标签化 | 第40页 |
4. 区别同感与同情 | 第40-41页 |
(二) 研究者的反思 | 第41-42页 |
1. “行动”与“研究”同行 | 第41页 |
2. “研究者”与“行动者”角色的博弈 | 第41页 |
3. 研究代表性的反思与建议 | 第41-42页 |
4. 伦理困境的处理建议 | 第42页 |
(三) 结论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