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镜喻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镜喻论”溯源 | 第13-25页 |
(一) “镜喻论”的构成 | 第13-18页 |
1. 镜喻之镜 | 第13-16页 |
2. 镜喻之喻 | 第16-18页 |
(二) “镜喻论”的运用 | 第18-25页 |
1. 镜之映照与照镜喻 | 第18-20页 |
2. 镜之明朗与明镜喻 | 第20-23页 |
3. 镜之空幻与幻镜喻 | 第23-25页 |
二、严羽“镜喻论” | 第25-43页 |
(一) 严羽“镜喻论”与“以禅喻诗” | 第25-31页 |
1. 严羽诗学中的镜喻 | 第25-27页 |
2. 严羽镜喻与禅之关系 | 第27-31页 |
(二) 严羽“镜喻论”的诗学内涵 | 第31-43页 |
1. “镜喻论”与诗境 | 第31-35页 |
(1) 诗境之虚幻无实 | 第32-33页 |
(2) 诗意之韵味无穷 | 第33-35页 |
2. “镜喻论”与妙悟 | 第35-39页 |
(1) 妙悟如镜子照物般刹那现形 | 第35-37页 |
(2) 妙悟需心如明镜般了无挂碍 | 第37-39页 |
3. “镜喻论”与诗言 | 第39-43页 |
(1) 诗意的表达离不开语言这面“镜子” | 第39-40页 |
(2) 诗的语言应如镜子一样明朗光洁 | 第40-43页 |
三、严羽“镜喻论”的意义 | 第43-48页 |
(一) 严羽镜喻运用的影响和启示 | 第43-44页 |
(二) 严羽镜喻运用的缺陷和不足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参考论文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