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齿轮及齿轮传动论文

曲线齿端面齿轮的时变啮合刚度计算及传动应力分析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字母注释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端面齿轮传动特点与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4-20页
        1.2.1 端面齿轮的传动特点第14-16页
        1.2.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6-20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齿轮啮合刚度的基础理论第22-27页
    2.1 关于齿轮啮合的刚度的基本定义第22-23页
    2.2 现有的几种常用齿轮刚度计算方法第23-26页
        2.2.1 石川刚度计算公式第23-25页
        2.2.2 Kuang J H回归公式第25页
        2.2.3 ISO标准第25-26页
    2.3 本文采用的端面齿轮时变啮合刚度的计算方法第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曲线齿端面齿轮几何模型的建立第27-42页
    3.1 端面齿轮啮合传动的坐标系第27-29页
        3.1.1 坐标系建立第27-28页
        3.1.2 坐标转换第28-29页
    3.2 渐开线圆柱蜗杆几何模型的建立第29-33页
        3.2.1 渐开线圆柱蜗杆传动的数学计算第29-32页
        3.2.2 渐开线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建模第32-33页
    3.3 端面齿轮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3-41页
        3.3.1 端面齿轮齿面方程的推导第33-37页
        3.3.2 端面齿轮合理设计参数的选择第37-38页
        3.3.3 端面齿轮参数的几何建模第38-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曲线齿端面齿轮有限元模型的构建第42-64页
    4.1 曲线齿端面齿轮啮合刚度计算方法概述第42-43页
    4.2 曲线齿端面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的数学公式描述第43-44页
    4.3 ANSYS接触分析的基础理论第44-46页
        4.3.1 接触分析的主要流程第44页
        4.3.2 接触分析的基本分类第44-45页
        4.3.3 识别接触对第45页
        4.3.4 接触算法第45-46页
    4.4 曲线齿端面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的有限元仿真第46-55页
        4.4.1 曲线齿端面齿轮传动模型导入第46-48页
        4.4.2 啮合位置的划分与选取第48-49页
        4.4.3 定义材料属性第49页
        4.4.4 单元类型的选择第49-50页
        4.4.5 有限元网格划分第50-51页
        4.4.6 接触对选用与接触单元设置第51-53页
        4.4.7 曲线齿端面齿轮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加载第53-55页
    4.5 曲线齿端面齿轮啮合刚度算法的准确性验证第55-63页
        4.5.1 直齿圆柱齿轮三维模型的建立第55-56页
        4.5.2 啮合点位置的选取第56-57页
        4.5.3 定义材料属性第57页
        4.5.4 单元类型的选择第57-58页
        4.5.5 有限元网格划分第58-59页
        4.5.6 接触对选用与设置第59-60页
        4.5.7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设置、加载与求解第60-61页
        4.5.8 直齿轮啮合刚度计算及对比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曲线齿端面齿轮传动应力与时变啮合刚度分析第64-71页
    5.1 传动过程的等效应力分析第64-66页
    5.2 曲线齿端面齿轮的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第66-69页
    5.3 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曲线齿端面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第69-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论文总结第71-72页
    6.2 论文后续研究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下一篇:汉语颜色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