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立题思想 | 第13-16页 |
1.2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4.3 研究计划安排 | 第21-22页 |
1.4.4 主要工作量 | 第22-23页 |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23-29页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3-27页 |
1.5.2 创新点与特色 | 第27-29页 |
第2章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29-54页 |
2.1 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第30-36页 |
2.1.1 国外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2.1.2 国内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2.2 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2.2.1 国外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2.2.2 国内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2.3 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 第38-44页 |
2.3.1 石墨烯 | 第38-40页 |
2.3.2 国内外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 第40-44页 |
2.4 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 第44-52页 |
2.4.1 石墨烯产业化 | 第44页 |
2.4.2 国外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 第44-47页 |
2.4.3 国内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 第47-52页 |
2.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石墨矿地质矿产特征 | 第54-87页 |
3.1 石墨资源概况 | 第54-60页 |
3.1.1 石墨工业类型 | 第54-55页 |
3.1.2 全球石墨资源概况 | 第55-57页 |
3.1.3 中国石墨资源概况 | 第57-60页 |
3.2 石墨矿床主要类型 | 第60-65页 |
3.2.1 深变质石墨矿床 | 第61-63页 |
3.2.2 浅变质石墨矿床 | 第63-64页 |
3.2.3 接触变质石墨矿床 | 第64页 |
3.2.4 重熔花岗岩浆型石墨矿床 | 第64-65页 |
3.2.5 伟晶岩脉型石墨矿床 | 第65页 |
3.3 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 第65-72页 |
3.3.1 全球石墨矿成矿背景 | 第66-68页 |
3.3.2 中国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 第68-72页 |
3.4 石墨矿空间分布 | 第72-82页 |
3.4.1 全球石墨矿空间分布 | 第72-80页 |
3.4.2 中国石墨矿空间分布 | 第80-82页 |
3.5 石墨矿时间分布 | 第82-85页 |
3.5.1 全球石墨矿时间分布 | 第82-84页 |
3.5.2 中国石墨矿成矿时代 | 第84-85页 |
3.6 小结 | 第85-87页 |
第4章 典型石墨矿床 | 第87-130页 |
4.1 晶质(鳞片)石墨矿 | 第87-114页 |
4.1.1 全球鳞片石墨矿 | 第87-91页 |
4.1.2 黑龙江鸡西市柳毛石墨矿床 | 第91-97页 |
4.1.3 河南淅川县小陡岭石墨矿床 | 第97-101页 |
4.1.4 内蒙古兴和县黄土窑石墨矿床 | 第101-107页 |
4.1.5 山东平度市刘戈庄石墨矿床 | 第107-114页 |
4.2 脉型(块状、致密结晶状)石墨矿 | 第114-120页 |
4.2.1 全球脉型石墨矿 | 第114-116页 |
4.2.2 麻粒岩型石墨矿床(Granulite-hosted deposits) | 第116-119页 |
4.2.3 火成岩型石墨矿床(Igneous-hosted deposits) | 第119-120页 |
4.2.4 脉型石墨矿成矿作用 | 第120页 |
4.3 隐晶质(土状、无定形、微晶)石墨矿 | 第120-128页 |
4.3.1 全球隐晶质石墨矿 | 第120-122页 |
4.3.2 内蒙古大乌淀石墨矿床 | 第122-126页 |
4.3.3 湖南鲁塘石墨矿床 | 第126-128页 |
4.4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5章 天然石墨成矿过程 | 第130-166页 |
5.1 石墨的形成条件 | 第130-157页 |
5.1.1 热力学条件 | 第130-131页 |
5.1.2 碳源 | 第131-133页 |
5.1.3 前寒武纪生态系统 | 第133-137页 |
5.1.4 前寒武纪沉积建造 | 第137-157页 |
5.2 石墨矿床矿化特征 | 第157-162页 |
5.3 成矿模式 | 第162-165页 |
5.4 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6章 典型矿床石墨矿物学 | 第166-188页 |
6.1 石墨晶体结构 | 第166-169页 |
6.2 石墨晶体特征 | 第169-172页 |
6.2.1 光学性质 | 第169-170页 |
6.2.2 X射线衍射谱线及晶胞参数 | 第170-172页 |
6.3 物理化学性质 | 第172-176页 |
6.3.1 物理性质 | 第173页 |
6.3.2 热效应 | 第173-175页 |
6.3.3 石墨化学组分 | 第175-176页 |
6.4 石墨物理化学参数 | 第176-186页 |
6.4.1 石墨化 | 第176-178页 |
6.4.2 石墨化程度 | 第178-180页 |
6.4.3 石墨化程度检验 | 第180-184页 |
6.4.4 变质相检验 | 第184-186页 |
6.5 小结 | 第186-188页 |
第7章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 | 第188-210页 |
7.1 模型构建的依据及思路 | 第188-192页 |
7.1.1 天然石墨与石墨烯产业 | 第188-190页 |
7.1.2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因素 | 第190-191页 |
7.1.3 模型构建的思路 | 第191-192页 |
7.2 石墨成矿地质特征的专属性 | 第192-196页 |
7.2.1 石墨矿石学 | 第192页 |
7.2.2 石墨岩系物源性质及沉积环境 | 第192-193页 |
7.2.3 石墨岩系变质及矿化蚀变 | 第193-194页 |
7.2.4 石墨碳同位素组成 | 第194-195页 |
7.2.5 地球动力学及生态演化 | 第195-196页 |
7.3 石墨晶体化学特征的专属性 | 第196-197页 |
7.4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属性 | 第197-199页 |
7.4.1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属性 | 第197-198页 |
7.4.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属性 | 第198-199页 |
7.5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性能 | 第199-202页 |
7.5.1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电容性能 | 第199-200页 |
7.5.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 第200-201页 |
7.5.3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 第201-202页 |
7.6 石墨烯原料选择原则 | 第202-203页 |
7.6.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的原料选择 | 第202页 |
7.6.2 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表征 | 第202-203页 |
7.7 石墨烯的特性与应用前景 | 第203-204页 |
7.8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的理论模型 | 第204-209页 |
7.8.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原料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204-206页 |
7.8.2 物理模型构建 | 第206-208页 |
7.8.3 数学模型构建 | 第208-209页 |
7.9 小结 | 第209-210页 |
第8章 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实证研究 | 第210-232页 |
8.1 实验 | 第210-215页 |
8.1.1 原料与化学试剂 | 第210-211页 |
8.1.2 氧化石墨(烯)制备 | 第211页 |
8.1.3 氧化石墨烯还原 | 第211-212页 |
8.1.4 结构表征方法 | 第212页 |
8.1.5 石墨烯的性能实验 | 第212-215页 |
8.2 结果与讨论 | 第215-224页 |
8.2.1 天然鳞片石墨的表征 | 第215-217页 |
8.2.2 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表征 | 第217-222页 |
8.2.3 石墨烯的导电性能 | 第222-223页 |
8.2.4 石墨烯超级电容性能 | 第223-224页 |
8.3 实验结论 | 第224-227页 |
8.4 理论模型验证 | 第227-231页 |
8.4.1 物理模型有效性分析 | 第227-230页 |
8.4.2 数学模型有用性分析 | 第230-231页 |
8.5 小结 | 第231-232页 |
第9章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及建议 | 第232-253页 |
9.1 资源战略的界定 | 第232页 |
9.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分析 | 第232-236页 |
9.2.1 SWOT分析原理 | 第232-233页 |
9.2.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 | 第233-236页 |
9.3 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分析 | 第236-241页 |
9.3.1 石墨矿勘查战略 | 第236-237页 |
9.3.2 石墨矿开发战略 | 第237-239页 |
9.3.3 石墨提纯技术突破战略 | 第239-240页 |
9.3.4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突破战略 | 第240-241页 |
9.4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 第241-246页 |
9.4.1 石墨烯技术专利驱动战略 | 第241-242页 |
9.4.2 石墨烯资源产业集群式开发战略 | 第242-245页 |
9.4.3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战略 | 第245-246页 |
9.5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及建议 | 第246-252页 |
9.5.1 产业倾斜政策 | 第247-249页 |
9.5.2 区域协调政策 | 第249-250页 |
9.5.3 健全完善环境法规和行业相关标准 | 第250-251页 |
9.5.4 建立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动态检测数据库 | 第251-252页 |
9.6 小结 | 第252-253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53-258页 |
10.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53-256页 |
10.2 结论 | 第256-257页 |
10.3 展望 | 第257-258页 |
致谢 | 第258-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259-283页 |
附录 | 第283-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