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矿业、冶金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金属矿论文

铅锌矿区蜈蚣草富集砷过程与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4页
    1.1 砷的来源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第11页
    1.2 目前土壤AS污染的治理办法第11-14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2页
    2.1 蜈蚣草是一种砷超富集蕨类第14-15页
    2.2 砷在蜈蚣草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第15-16页
    2.3 蜈蚣草体内的AS吸收、转运和解毒机制第16-20页
        2.3.1 吸收机制研究第17-19页
        2.3.2 转运机制研究第19页
        2.3.3 解毒机制研究第19-20页
    2.4 研究区概况第20页
    2.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3章 实验仪器的原理及应用第22-27页
    3.1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及原理第22-24页
        3.1.1 X射线荧光基本原理第22页
        3.1.2 微区XRF基本原理第22-23页
        3.1.3 EDXRF基本原理第23页
        3.1.4 XANES基本原理第23-24页
    3.2 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生物和环境样品中的应用第24-27页
        3.2.1 微区XRF分析生物样品中的元素分布第24-25页
        3.2.2 EDXRF分析生物和环境样品中的元素含量第25页
        3.2.3 XANES分析环境样品中的元素形态第25-27页
第4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7-36页
    4.1 实验试剂第27页
    4.2 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第27页
    4.3 土壤中砷含量的EDXRF分析第27页
    4.4 土壤中砷形态的BCR顺序提取方法第27-30页
    4.5 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第30-31页
        4.5.1 植物样品的采集及初步处理第30页
        4.5.2 植物样品的消解第30-31页
    4.6 植物样品中砷含量的ICP-MS分析第31-32页
    4.7 植物样品根茎叶各部分的亚细胞分离实验第32-33页
    4.8 蜈蚣草根茎叶各部分的AS分布及形态实验第33-36页
        4.8.1 砷对蜈蚣草的胁迫实验第33-34页
        4.8.2 蜈蚣草根茎叶各部分中As的微区分布实验第34-35页
        4.8.3 蜈蚣草根茎叶各部分中As形态分析第35-36页
第5章 矿区土壤理化特征及与植物中AS含量的关系第36-52页
    5.1 矿区4种蕨类植物根下土壤PH和EH第36-37页
    5.2 矿区4种蕨类植物根下土壤AS含量及AS形态第37-44页
        5.2.1 矿区4种蕨类植物根下土壤As含量第37-39页
        5.2.2 BCR法提取矿区4种蕨类植物根下土壤As的情况第39-44页
    5.3 矿区4种蕨类植物中AS含量第44-47页
    5.4 矿区4种蕨类植物对AS的富集系数第47-48页
    5.5 矿区4种蕨类植物对AS的迁移系数第48-50页
    5.6 矿区4种蕨类植物与根下土壤中AS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50-51页
    5.7 小结第51-52页
第6章 蜈蚣草中AS的分布及形态特征第52-60页
    6.1 蜈蚣草根茎叶各部分中AS的微区分布第52-54页
    6.2 蜈蚣草根茎叶各部分中AS的亚细胞分布第54-57页
    6.3 蜈蚣草根茎叶各部分中中 As 的形形态第57-59页
    6.4 小结第59-60页
第7章 结论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发
下一篇:非线性微差分系统特征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