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废水分流筛选及回用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1 印染行业概况 | 第12-15页 |
1.1.1 印染行业生产现状 | 第12-14页 |
1.1.2 印染行业用水排水情况 | 第14-15页 |
1.2 印染废水概况 | 第15-18页 |
1.2.1 印染废水来源 | 第15-16页 |
1.2.2 印染废水水质特征 | 第16-17页 |
1.2.3 印染废水危害性 | 第17-18页 |
1.3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 第18-21页 |
1.3.1 物理处理法 | 第18-20页 |
1.3.2 化学处理法 | 第20页 |
1.3.3 生物处理技术 | 第20-21页 |
1.4 国内外印染废水回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1-24页 |
1.4.1 国外印染废水回用现状 | 第21-22页 |
1.4.2 国内印染废水回用现状 | 第22-23页 |
1.4.3 印染废水回用发展方向 | 第23-24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5.2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4-25页 |
1.5.3 课题的研究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企业中水回用概况 | 第26-32页 |
2.1 企业简介 | 第26页 |
2.2 原废水处理工艺 | 第26-28页 |
2.3 原废水回用情况调研 | 第28-29页 |
2.4 原废水水质 | 第29-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印染废水分流筛选及处理工艺改进 | 第32-53页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2-33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3.2 测试方法 | 第33-37页 |
3.2.1 EDTA滴定法测硬度 | 第33-35页 |
3.2.2 分光光度法测浊度 | 第35-37页 |
3.2.3 稀释倍数法测色度 | 第37页 |
3.2.4 电导率和pH检测 | 第37页 |
3.3 废水水质分流检测 | 第37-42页 |
3.3.1 废水分流筛选的提出 | 第37-38页 |
3.3.2 退煮漂一浴废水水质检测 | 第38-39页 |
3.3.3 煮练废水水质检测 | 第39-40页 |
3.3.4 浅色皂洗废水水质检测 | 第40页 |
3.3.5 中深色皂洗废水水质检测 | 第40-41页 |
3.3.6 深色皂洗废水水质检测 | 第41-42页 |
3.4 废水分流筛选标准拟定 | 第42-43页 |
3.5 原废水处理工艺改进 | 第43-45页 |
3.5.1 混凝剂的用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2 初始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6 改进后的中水水质监测 | 第45-47页 |
3.7 盐分累计模型分析 | 第47-51页 |
3.8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中水应用及回用标准拟定 | 第53-66页 |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3-54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3-54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4.2 测试方法 | 第54-56页 |
4.2.1 毛效测试 | 第54页 |
4.2.2 白度、K/S及色差DE测试 | 第54页 |
4.2.3 顶破强力测试 | 第54-55页 |
4.2.4 耐摩擦牢度 | 第55页 |
4.2.5 耐洗色牢度 | 第55页 |
4.2.6 活性染料染色工艺 | 第55-56页 |
4.3 中水在水洗中的应用 | 第56页 |
4.4 中水在前处理中的应用 | 第56-57页 |
4.5 中水对染料色光的影响 | 第57-59页 |
4.6 中水在染色中的应用 | 第59-64页 |
4.6.1 中水在不同染料上的应用效果 | 第59-61页 |
4.6.2 中水在不同染料浓度中的应用效果 | 第61页 |
4.6.3 中水在拼色中的应用效果 | 第61-62页 |
4.6.4 中水在浅色中的应用探究 | 第62-63页 |
4.6.5 中水在分散染料上的应用初探 | 第63-64页 |
4.7 中水回用标准拟定 | 第64-65页 |
4.8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恒大印染厂废水回用方案 | 第66-71页 |
5.1 恒大厂废水筛选处理 | 第66-69页 |
5.1.1 恒大厂常规工艺用水排水情况 | 第66-69页 |
5.1.2 筛选处理废水量统计 | 第69页 |
5.2 恒大厂生产用水平衡图 | 第69-70页 |
5.3 中水在车间生产中的运用 | 第70页 |
5.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