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构学论文

多运动副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间隙运动副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1-23页
2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接触力模型比较分析第23-33页
    2.1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纯弹性接触力模型第23-25页
    2.2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计入能量损失的接触力模型第25-32页
        2.2.1 Hunt-Crossley接触力模型第25-26页
        2.2.2 Herbert-McWhannell接触力模型第26-27页
        2.2.3 Lee-Wang接触力模型第27-28页
        2.2.4 Lankarani-Nikravesh接触力模型第28-29页
        2.2.5 Gonthier接触力模型第29页
        2.2.6 秦志英-陆启韶接触力模型第29-30页
        2.2.7 Flores接触力模型第30-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3 全运动副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33-45页
    3.1 间隙运动副模型第33-36页
        3.1.1 间隙移动副模型第33-35页
        3.1.2 间隙转动副模型第35-36页
    3.2 接触力模型第36-37页
        3.2.1 法向接触力模型第36页
        3.2.2 摩擦力模型第36-37页
    3.3 全运动副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37-43页
        3.3.1 机构设置第37-38页
        3.3.2 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第38-43页
        3.3.3 结论第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4 不同位置移动副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45-53页
    4.1 间隙移动副接触力模型第45-46页
        4.1.1 末端间隙移动副接触力模型第45页
        4.1.2 中间间隙移动副接触力模型第45-46页
    4.2 摩擦力模型第46页
    4.3 不同位置移动副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46-52页
        4.3.1 机构设置第46-47页
        4.3.2 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第47-51页
        4.3.3 结论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5 多运动副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53-64页
    5.1 间隙运动副动力学模型第53-54页
    5.2 加速度均方差评价指标第54页
    5.3 多运动副间隙对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54-63页
        5.3.1 机构设置第54-55页
        5.3.2 机构含一个间隙运动副第55-56页
        5.3.3 机构含两个间隙运动副第56-57页
        5.3.4 机构含三个间隙运动副第57-59页
        5.3.5 机构含四个间隙运动副第59-60页
        5.3.6 机构含五个间隙运动副第60-61页
        5.3.7 机构含六个间隙运动副第61-62页
        5.3.8 结论第62-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4-65页
    6.1 全文总结第64页
    6.2 课题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探究
下一篇: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反应性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