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钢—连续纤维复合筋增强海砂混凝土梁基本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海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第11-12页
        1.2.2 海砂混凝土结构的锈蚀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第12-14页
        1.2.3 钢-连续纤维复合筋(SFCB)的力学性能与应用研究第14-15页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试件设计与试验方案第18-38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试验材料和力学性能第18-23页
        2.2.1 海砂第18-20页
        2.2.2 SFCB第20-23页
    2.3 试件设计与制作方法第23-26页
        2.3.1 SFCB与海砂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第23-25页
        2.3.2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抗弯试验第25-26页
    2.4 SFCB与海砂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方案第26-32页
        2.4.1 试验方案的选取第26-28页
        2.4.2 模拟海洋环境干湿循环试验箱第28-30页
        2.4.3 加载装置和试验方法第30-32页
    2.5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方案第32-38页
        2.5.1 试验方案的选取第32-34页
        2.5.2 加载设备和试验方法第34-38页
第三章 SFCB与海砂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第38-56页
    3.1 试验现象与试件破坏形态第38-43页
        3.1.1 拉拔试件破坏模式第38-39页
        3.1.2 拉拔试件腐蚀后的表面形态第39-40页
        3.1.3 试件腐蚀后筋材的表面情况第40-43页
    3.2 拉拔试验结果第43-48页
    3.3 未腐蚀试件试验结果分析第48-50页
        3.3.1 SFCB、钢筋与海砂、河砂混凝土粘结滑移曲线对比第48-50页
        3.3.2 SFCB与海砂混凝土粘结破坏机理分析第50页
    3.4 海洋环境下SFCB与海砂混凝土极限粘结强度变化分析第50-54页
        3.4.1 筋材与混凝士的极限粘结强度保留率第50-51页
        3.4.2 腐蚀龄期第51-53页
        3.4.3 混凝土类型第53页
        3.4.4 腐蚀条件第53-54页
        3.4.5 筋材类型第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第56-70页
    4.1 试验现象与试件破环形态第56-60页
    4.2 试验结果分析第60-68页
        4.2.1 荷载-挠度曲线第60-63页
        4.2.2 延性第63-64页
        4.2.3 裂缝发展情况第64-68页
    4.3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设计方法初探第70-86页
    5.1 SFCB与海砂混凝土粘结性能寿命预测第70-72页
    5.2 海砂混凝土中SFCB的锚固长度第72-77页
        5.2.1 SFCB的基本锚固长度表达式第72-73页
        5.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3-75页
        5.2.3 海砂混凝土中SFCB基本锚固长度计算方法第75-76页
        5.2.4 海砂混凝土中SFCB锚固长度设计建议第76-77页
    5.3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第77-81页
        5.3.1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第77-78页
        5.3.2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基本假定第78-79页
        5.3.3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的最大与最小配筋率第79-80页
        5.3.4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第80-81页
    5.4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第81-84页
        5.4.1 现行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第82页
        5.4.2 SFCB增强海砂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公式修正第82-84页
        5.4.3 SFCB增强混凝土梁长期裂缝宽度预测第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附录第94页
    作者简介第94页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七史纂古今通要》研究
下一篇:仓储结构新型可拆换高延性梁-柱节点低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