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研究太阳能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2 光伏发电系统简介 | 第12-13页 |
1.1.3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 微型逆变器的背景 | 第14-20页 |
1.2.1 微型逆变系统 | 第14-15页 |
1.2.2 微型逆变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微型逆变器的结构 | 第16-19页 |
1.2.4 微型逆变器的特点 | 第19-20页 |
1.3 微型逆变器的并网控制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反激并网微型逆变器建模与性能参数确定 | 第23-44页 |
2.1 单相反激并网微型逆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2.2 反激式微型逆变器的数学建模 | 第25-32页 |
2.2.1 逆变器的CCM数学模型 | 第25-30页 |
2.2.2 逆变器的DCM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2.3 微型逆变器主要元器件参数的确定 | 第32-41页 |
2.3.1 光伏输入电容的参数计算 | 第33-35页 |
2.3.2 反激式变压器的设计 | 第35页 |
2.3.3 输出滤波电容的设计 | 第35-37页 |
2.3.4 输出LC滤波器的设计 | 第37-41页 |
2.4 光伏微型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SIMULINK的光伏微型逆变器模型及性能仿真 | 第44-58页 |
3.1 光伏逆变器仿真模型总图 | 第44页 |
3.2 控制器模型 | 第44-50页 |
3.2.1 控制器的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3.2.2 PI控制及具体步骤 | 第47-49页 |
3.2.3 控制器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3.3 全桥换流电路与LC滤波电路的仿真建模 | 第50-51页 |
3.4 前级电流反馈型光伏反激并网微型逆变器的仿真结果 | 第51-54页 |
3.5 光伏逆变器双电流控制 | 第54-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PI多谐振控制器建模与设计优化 | 第58-82页 |
4.1 PI多谐振控制 | 第58-64页 |
4.1.1 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4.1.2 PI多谐振控制器的分析 | 第59-64页 |
4.2 根轨迹法参定确定 | 第64-73页 |
4.2.1 根轨迹法 | 第64-65页 |
4.2.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 第65-66页 |
4.2.3 根轨迹发参数的确定 | 第66-73页 |
4.3 SIMULINK仿真结果 | 第73-80页 |
4.3.1 PI控制器仿真结果 | 第73-75页 |
4.3.2 准谐振控制的仿真结果 | 第75-76页 |
4.3.3 PI谐振控制的仿真结果 | 第76页 |
4.3.4 多谐振控制的仿真结果 | 第76-77页 |
4.3.5 PI多谐振控制器仿真结果 | 第77-80页 |
4.3.6 多种控制器的比较分析 | 第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微型光伏逆变器电路与实验研究 | 第82-99页 |
5.1 逆变器规格参数 | 第82-83页 |
5.2 电路设计 | 第83-93页 |
5.2.1 输入电路 | 第83-85页 |
5.2.2 供电电路 | 第85-88页 |
5.2.3 检测电路 | 第88-89页 |
5.2.4 全桥电路 | 第89-90页 |
5.2.5 输出电路 | 第90-92页 |
5.2.6 报警电路 | 第92-93页 |
5.3 控制芯片 | 第93-95页 |
5.3.1 控制芯片的选择 | 第93-94页 |
5.3.2 控制芯片的功能分布 | 第94-95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95-98页 |
5.4.1 实验平台的简介 | 第95-96页 |
5.4.2 微型逆变器的实验结果 | 第96-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99-100页 |
6.2 工作展望及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