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高尿酸血症与相关疾病 | 第13-15页 |
|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 | 第13-14页 |
|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 | 第14-15页 |
|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 | 第15页 |
| ·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 | 第15-17页 |
|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及其作用靶点 | 第17-21页 |
| ·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 | 第17页 |
| ·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URAT1) | 第17-19页 |
| ·果糖转运子9(GLUT 9) | 第19-20页 |
|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ABCG2) | 第20页 |
| ·其他靶点 | 第20-21页 |
|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基于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作用靶点的机制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 ·以XOD为靶点的治疗机制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以尿酸转运蛋白为靶点的机制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爪蟾卵母细胞表达体系(Xenopus oocyte expression system) | 第25页 |
| ·体外细胞模型 | 第25-26页 |
| ·整体动物模型 | 第26-2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7-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小鼠肾脏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条件优化及功能测试 | 第30-44页 |
|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 第30-31页 |
| ·仪器 | 第30-31页 |
| ·实验动物及材料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 ·溶液配制 | 第31-33页 |
| ·肾组织处理 | 第33页 |
| ·肾小管节段分离 | 第33-34页 |
| ·首次换液时间对肾小管节段贴壁率的影响 | 第34页 |
| ·Ⅰ型胶原酶消化条件对肾小管贴壁率的影响 | 第34页 |
| ·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 第34-35页 |
| ·细胞鉴定 | 第35页 |
| ·尿酸吸收功能测试 | 第35-37页 |
| ·阳性药物对尿酸吸收的抑制作用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 ·首次换液时间对肾小管节段贴壁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Ⅰ型胶原酶消化条件对肾小管贴壁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9页 |
| ·细胞鉴定 | 第39-41页 |
| ·细胞尿酸吸收功能测试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泄浊除痹方总黄酮对小鼠RTECs增殖及尿酸吸收的影响 | 第44-51页 |
| ·主要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 ·RTECs细胞的培养 | 第45-46页 |
| ·泄浊除痹方总黄酮溶液配制 | 第46页 |
| ·泄浊除痹方总黄酮对RETCs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不同浓度泄浊除痹方总黄酮对尿酸吸收的体外抑制作用 | 第47-48页 |
| ·实验结果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泄浊除痹方总黄酮体外抑制尿酸吸收分子机制研究 | 第51-58页 |
|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1-52页 |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 ·实验试剂 | 第51-5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6页 |
| ·细胞预处理 | 第52-53页 |
| ·R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 ·RST蛋白基因扩增引物设计 | 第54页 |
| ·反转录与cDNA扩增 | 第54-56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6-57页 |
| ·泄浊除痹方总黄酮对RST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6页 |
| ·讨论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泄浊除痹方总黄酮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研究 | 第58-65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58-59页 |
| ·酶活测定原理 | 第59页 |
| ·酶促反应米氏方程的绘制 | 第59页 |
| ·黄嘌呤氧化酶(XOD)抑制实验 | 第59-6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 ·实验结果 | 第60-64页 |
| ·讨论 | 第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 1 结论 | 第65页 |
| 2 创新点 | 第65页 |
| 3 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附件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