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0-15页 |
一、国家、省级和市级层面“三重组合”的政策支持,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 第10-11页 |
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农村幼儿脱离贫困的途径,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需要 | 第11-12页 |
三、开展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相吻合,是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 | 第12-13页 |
四、开展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农村幼儿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 | 第13-14页 |
五、发展适宜性教育对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具有启示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一、关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研究 | 第15-17页 |
二、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 | 第17-24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24-26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 | 第26-2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8-41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 | 第28页 |
二、农村幼儿园 | 第28页 |
三、区域活动 | 第28-29页 |
四、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 | 第29页 |
第二节 区域活动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一、蒙台梭利的区域活动思想 | 第30页 |
二、高瞻课程中的区域活动思想 | 第30-31页 |
三、加德纳光谱方案中的区域活动思想 | 第31页 |
四、约翰·托马斯的区域活动思想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核心观点及实施路径 | 第32-41页 |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核心观点 | 第32-36页 |
二、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实施路径 | 第36-41页 |
第三章 发展适宜性教育与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55页 |
第一节 发展适宜性教育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与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 | 第41-45页 |
一、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 第41-43页 |
二、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使然 | 第43-44页 |
三、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符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发展方向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发展适宜性教育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优势 | 第45-51页 |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有助于农村幼儿园转变办园思路 | 第46-48页 |
二、发展适宜性教育有助于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幼儿园区域活动 | 第48-49页 |
三、发展适宜性教育有助于创建适宜乡土、民族文化特色的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课程 | 第49-50页 |
四、发展适宜性教育有助于形成以幼儿为中心的多元化的农村幼儿园区域教学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发展适宜性教育的路径选择符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 | 第51-55页 |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游戏是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形式 | 第51-53页 |
二、发展适宜性课程是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特色课程建构的参照 | 第53页 |
三、发展适宜性环境是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依据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发展适宜性教育视角下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 | 第55-76页 |
第一节 K县及3个样本乡镇的基本情况 | 第55-59页 |
一、K县的基本情况 | 第55-58页 |
二、3 个样本乡镇的基本情况 | 第58-59页 |
第二节 G园的区域活动环境 | 第59-68页 |
一、G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年龄适宜性 | 第59-63页 |
二、G园区域活动环境的个体适宜性 | 第63-66页 |
三、G园区域活动环境的文化适宜性 | 第66-68页 |
第三节 L园区域活动的课程建构 | 第68-72页 |
一、L园区域活动课程目标融入发展适宜性教育理念的现实状况 | 第69-70页 |
二、L园区域活动课程内容体现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路径的现实状况 | 第70-71页 |
三、L园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落实发展适宜性教育核心观点的现实状况 | 第71-72页 |
第四节 M园游戏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 | 第72-76页 |
一、M园小班发展适宜性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具体情况 | 第73页 |
二、M园中班发展适宜性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具体情况 | 第73-74页 |
三、M园大班发展适宜性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具体情况 | 第74-76页 |
第五章 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成效、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76-86页 |
第一节 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成效 | 第76-81页 |
一、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 第76-78页 |
二、区域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 第78-79页 |
三、区域活动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 第79-80页 |
四、区域活动增进了村民对幼儿教育的认同 | 第80-81页 |
第二节 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 第81-83页 |
一、理论深度掌握不足,办园思想观念转变有待改变 | 第81页 |
二、小学化倾向严重阻碍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 第81-82页 |
三、以儿童主体的宗旨体现不足 | 第82页 |
四、农村资源利用不到位 | 第82-83页 |
第三节 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83-86页 |
一、家长、社会思想观念陈旧 | 第83页 |
二、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捷,环境闭塞 | 第83页 |
三、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不健全,专业素养不高 | 第83-84页 |
四、教育教学资源匮乏,使用效率低下,乡土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 第84-86页 |
第六章 发展适宜性教育视角下促进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建议 | 第86-95页 |
第一节 开展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需要改变办园观念 | 第86-89页 |
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以儿童为本的办园观念 | 第86页 |
二、有效发掘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区域活动材料种类 | 第86-87页 |
三、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构建特色区域活动课程 | 第87-88页 |
四、加强园(所)、家庭、社区联系,汇聚区域活动开展的多种资源 | 第88-89页 |
第二节 开展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需要有效、可行的方法路径 | 第89-92页 |
一、建立对点帮扶机制,提升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品质 | 第89-90页 |
二、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提高教师整体发展适宜性理论水平 | 第90页 |
三、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趋向,及时拓展兴趣面 | 第90页 |
四、重视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 第90-91页 |
五、聚焦主题,创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活动 | 第91-92页 |
第三节 开展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92-95页 |
一、正确认识区域活动的本质特征,防止流于形式 | 第92-93页 |
二、区域活动设计与材料投放要具目的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 第93页 |
三、防止过度模仿城市幼儿园,丢失农村地域文化根基 | 第93-95页 |
结语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