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研究--以南京南部新城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2页 |
1.2.1 新城交通规划体系 | 第19-21页 |
1.2.2 新城交通规划方法 | 第21-25页 |
1.2.3 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 | 第25-28页 |
1.2.4 规划推进案例解析 | 第28-32页 |
1.2.5 研究现状综述 | 第32页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32-34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34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2章 大城市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特征分析 | 第38-47页 |
2.1 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内涵 | 第38-39页 |
2.2 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构成 | 第39-44页 |
2.2.1 新城交通规划编制体系 | 第39-40页 |
2.2.2 新城交通规划组织实施 | 第40-43页 |
2.2.3 新城交通规划保障机制 | 第43-44页 |
2.3 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特征 | 第44-46页 |
2.3.1 规划编制 | 第44-45页 |
2.3.2 组织实施 | 第45-46页 |
2.3.3 保障机制 | 第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大城市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需求分析 | 第47-68页 |
3.1 新城交通发展导向 | 第47-56页 |
3.1.1 交通需求分析 | 第47-52页 |
3.1.2 新城空间和产业与交通统筹协调 | 第52页 |
3.1.3 空间拓展与交通引导 | 第52-53页 |
3.1.4 产业发展与交通支撑 | 第53-54页 |
3.1.5 交通系统发展需求 | 第54-56页 |
3.2 新城交通规划的需求分析 | 第56-64页 |
3.2.1 规划目标 | 第56页 |
3.2.2 规划编制需求 | 第56-64页 |
3.3 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完善需求 | 第64-67页 |
3.3.1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 | 第64-65页 |
3.3.2 加强规划实施统筹与协调 | 第65-66页 |
3.3.3 推进规划制度设计与保障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大城市新城交通规划与推进机制相互作用机理 | 第68-88页 |
4.1 新城交通规划对推进机制的要求 | 第68-71页 |
4.1.1 交通规划编制组织 | 第68-69页 |
4.1.2 交通规划组织实施 | 第69-70页 |
4.1.3 交通规划保障机制 | 第70-71页 |
4.2 推进机制对新城交通规划的作用 | 第71-74页 |
4.2.1 总规阶段交通规划 | 第71-72页 |
4.2.2 控规阶段交通规划 | 第72-73页 |
4.2.3 实施性规划阶段交通规划 | 第73-74页 |
4.3 新城交通规划与推进机制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74-84页 |
4.3.1 交通规划与推进机制相互关系 | 第74-77页 |
4.3.2 交通规划与推进机制耦合作用模型 | 第77-84页 |
4.4 大城市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建立 | 第84-87页 |
4.4.1 新城交通规划推进的要素与层次 | 第84-85页 |
4.4.2 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结构与内容 | 第85-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大城市新城交通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 | 第88-128页 |
5.1 新城交通规划编制体系建构的基础分析 | 第88-90页 |
5.1.1 交通规划体系建构的界定 | 第88-89页 |
5.1.2 交通规划体系建构的协同关系 | 第89-90页 |
5.2 新城交通规划编制体系建构 | 第90-94页 |
5.2.1 新城城市规划体系结构 | 第90-91页 |
5.2.2 新城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体系的协调性 | 第91-92页 |
5.2.3 新城交通规划编制体系架构 | 第92-94页 |
5.3 新城交通规划编制内容 | 第94-104页 |
5.3.1 交通总体性规划 | 第94-96页 |
5.3.2 交通控制性规划 | 第96-100页 |
5.3.3 交通实施性规划 | 第100-103页 |
5.3.4 交通衔接性规划 | 第103-104页 |
5.4 新城交通需求分析方法 | 第104-113页 |
5.4.1 基于供需双控的新城交通需求分析 | 第104-105页 |
5.4.2 交通供需总量平衡分析 | 第105-109页 |
5.4.3 交通供需结构平衡分析 | 第109-113页 |
5.5 新城交通系统规划指标体系 | 第113-117页 |
5.5.1 指标体系与规划的关系 | 第113页 |
5.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3-117页 |
5.6 新城道路网规划方法 | 第117-125页 |
5.6.1 新城路网布局模式选择 | 第117-119页 |
5.6.2 新城路网布局规划 | 第119-120页 |
5.6.3 新城干路网间距研究 | 第120-121页 |
5.6.4 新城道路功能结构配置 | 第121-12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第6章 大城市新城交通规划的实施研究 | 第128-148页 |
6.1 新城交通规划实施要素与过程 | 第128-134页 |
6.1.1 实施要素 | 第128-130页 |
6.1.2 实施过程 | 第130-134页 |
6.2 基于编制与实施融合的交通规划实施流程设计 | 第134-135页 |
6.2.1 融合要素 | 第134页 |
6.2.2 融合模式 | 第134页 |
6.2.3 流程设计 | 第134-135页 |
6.3 新城交通规划实施平台 | 第135-138页 |
6.3.1 实施平台构建 | 第135-137页 |
6.3.2 三种平台模式的特征 | 第137-138页 |
6.4 不同模式下的新城交通规划实施 | 第138-143页 |
6.4.1 指挥部模式下的交通规划实施 | 第138-140页 |
6.4.2 公司化模式下的交通规划实施 | 第140-141页 |
6.4.3 管委会模式下的交通规划实施 | 第141-142页 |
6.4.4 模式比较 | 第142-143页 |
6.5 平台模式选择 | 第143-147页 |
6.5.1 建模方法的选择 | 第143-144页 |
6.5.2 建模思路与过程 | 第144-146页 |
6.5.3 模型应用 | 第146-14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7章 大城市新城交通规划的保障机制研究 | 第148-156页 |
7.1 新城交通规划保障的制度设计 | 第148-150页 |
7.1.1 制度环境分析 | 第148-149页 |
7.1.2 制度设计 | 第149-150页 |
7.2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第150-151页 |
7.2.1 优化规划管理体制 | 第150-151页 |
7.2.2 完善规划运行机制 | 第151页 |
7.3 交通规划政策法规 | 第151-153页 |
7.3.1 强化交通政策指引 | 第151-152页 |
7.3.2 规范交通规划编制 | 第152页 |
7.3.3 制定规划编制法规体系 | 第152-153页 |
7.4 公众参与机制 | 第153-154页 |
7.4.1 明确公众参与环节 | 第153-154页 |
7.4.2 完善公众参与路径 | 第154页 |
7.5 资金保障 | 第154-155页 |
7.5.1 重视财政资金平衡 | 第154-155页 |
7.5.2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 第155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8章 案例应用——南京南部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 | 第156-170页 |
8.1 南部新城概况 | 第156-157页 |
8.1.1 南部新城发展特征 | 第156-157页 |
8.1.2 南部新城管理主体模式 | 第157页 |
8.2 南部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需求 | 第157-158页 |
8.3 南部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的建立 | 第158-159页 |
8.4 南部新城交通规划编制 | 第159-165页 |
8.4.1 南部新城城市规划体系 | 第159-160页 |
8.4.2 各阶段交通规划编制 | 第160页 |
8.4.3 交通规划案例 | 第160-165页 |
8.5 南部新城交通规划的实施 | 第165-168页 |
8.5.1 实施平台模式 | 第165-167页 |
8.5.2 各阶段交通规划组织实施 | 第167-168页 |
8.6 南部新城交通规划保障机制 | 第168-169页 |
8.7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0-175页 |
9.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0-172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72-173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73-175页 |
致谢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5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经历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