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1 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 第16-19页 |
2.1.1 贫困脆弱性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贫困脆弱性的测度 | 第17-18页 |
2.1.3 贫困脆弱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2 关于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 | 第19-22页 |
2.2.1 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2.2 普惠金融与反贫关系的研究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农户参与普惠金融对其贫困脆弱影响机制分析 | 第22-30页 |
3.1 普惠金融的理论阐释 | 第22-24页 |
3.1.1 普惠金融的涵义 | 第22-23页 |
3.1.2 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 第23-24页 |
3.2 贫困脆弱性的理论阐释 | 第24-27页 |
3.2.1 贫困脆弱性的定义 | 第24-25页 |
3.2.2 贫困脆弱性的度量 | 第25-26页 |
3.2.3 贫困脆弱性与收入的关系 | 第26-27页 |
3.3 农户参与普惠金融对贫困脆弱性影响机制分析 | 第27-30页 |
3.3.1 储蓄对贫困脆弱性影响机制分析 | 第27-28页 |
3.3.2 小额信贷对贫困脆弱性影响机制分析 | 第28-29页 |
3.3.3 商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影响机制分析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秦巴山区脆弱性现状和农户参与普惠金融的现状 | 第30-38页 |
4.1 秦巴山区脆弱性现状分析 | 第30-34页 |
4.1.1 秦巴山区宏观脆弱性特征 | 第30-31页 |
4.1.2 秦巴山区农户微观脆弱性特征 | 第31-34页 |
4.2 秦巴山区农户参与普惠金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4.2.1 秦巴山区农户参与普惠金融现状 | 第34-35页 |
4.2.2 秦巴山区农户参与普惠金融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第五章 秦巴山区农户参与普惠金融对其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8-49页 |
5.1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和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5.1.2 变量选择 | 第38-40页 |
5.1.3 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5.2 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和分析 | 第40-44页 |
5.2.1 贫困线和脆弱线的选取 | 第40-41页 |
5.2.2 秦巴山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度量 | 第41-42页 |
5.2.3 秦巴山区农户脆弱性与贫困状况的关系 | 第42-44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44-48页 |
5.3.1 储蓄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页 |
5.3.2 小额信贷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页 |
5.3.3 商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48页 |
5.4 实证结论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秦巴山区脆弱性视角下的普惠金融扶贫的政策建议 | 第49-51页 |
6.1 降低贫困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 第49-50页 |
6.1.1 促进秦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 | 第49页 |
6.1.2 建立农户的脆弱性风险档案 | 第49页 |
6.1.3 积极增加家庭资本的存量 | 第49-50页 |
6.2 发展适合秦巴山区的普惠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 第50-51页 |
6.2.1 引导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 | 第50页 |
6.2.2 发展综合性普惠金融服务 | 第50页 |
6.2.3 平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第50-51页 |
第七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1-53页 |
7.1 结论 | 第51-52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