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 第12-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2-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2.1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2.2.2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的对象及其概念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1.4.1.1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1.4.1.2 交叉学科研究 | 第18页 |
1.4.1.3 建筑类型学 | 第18页 |
1.4.1.4 归纳分析法 | 第18页 |
1.4.1.5 案例研究 | 第18页 |
1.4.1.6 系统论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城市触媒理论与非直接盈利空间 | 第20-41页 |
2.1 城市触媒理论及其发展 | 第20-25页 |
2.1.1 城市触媒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城市触媒的作用及其特征 | 第21-24页 |
2.1.3 城市触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24-25页 |
2.2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及其多元价值 | 第25-31页 |
2.2.1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概况 | 第25-29页 |
2.2.2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多元价值 | 第29-31页 |
2.2.2.1 商业性——当下消费时代的需求 | 第29-30页 |
2.2.2.2 城市性——承担城市职能的需求 | 第30-31页 |
2.3 城市商业综合体非直接盈利空间 | 第31-35页 |
2.3.1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31-32页 |
2.3.2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发展及其特征 | 第32-35页 |
2.3.3 非直接盈利空间与城市商业综合体多元价值的关系 | 第35页 |
2.4 引入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非直接盈利空间设计 | 第35-40页 |
2.4.1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触媒性 | 第35-36页 |
2.4.2 非直接盈利空间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 第36-37页 |
2.4.3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触媒作用及特征 | 第37-39页 |
2.4.3.1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触媒作用 | 第37-38页 |
2.4.3.2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触媒作用特征 | 第38-39页 |
2.4.4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非直接盈利空间设计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基于触媒理论的非直接盈利空间分析 | 第41-59页 |
3.1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类型 | 第41-42页 |
3.2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触媒要素 | 第42-49页 |
3.2.1 物质形态要素 | 第42-49页 |
3.2.1.1 娱乐类功能 | 第42-43页 |
3.2.1.2 文化艺术类功能 | 第43-45页 |
3.2.1.3 基础服务功能 | 第45-47页 |
3.2.1.4 休闲功能 | 第47-48页 |
3.2.1.5 其他小型设施 | 第48-49页 |
3.2.2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非物质形态要素 | 第49页 |
3.3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触媒媒介 | 第49-58页 |
3.3.1 以空间关系为导向的媒介 | 第50-56页 |
3.3.1.1 独立型 | 第50-51页 |
3.3.1.2 串联型 | 第51-53页 |
3.3.1.3 整合型 | 第53-56页 |
3.3.2 以功能关系为导向的媒介 | 第56-57页 |
3.3.2.1 直接支持型 | 第56页 |
3.3.2.2 间接支持型 | 第56-57页 |
3.3.2.3 系列支持型 | 第57页 |
3.3.2.4 矛盾冲突型 | 第57页 |
3.3.3 以时间关系为导向的媒介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触媒作用分析 | 第59-90页 |
4.1 强化·经济价值 | 第59-63页 |
4.1.1 吸引特定群体 | 第59-61页 |
4.1.2 鼓励多重访问目的 | 第61-62页 |
4.1.3 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 第62-63页 |
4.2 活化·空间价值 | 第63-70页 |
4.2.1 空间使用的均好性 | 第64-65页 |
4.2.2 空间使用的多样性 | 第65-67页 |
4.2.3 空间的城市化塑造 | 第67-70页 |
4.2.3.1 空间的多义性 | 第67-68页 |
4.2.3.2 空间的全时性 | 第68-70页 |
4.3 创造·城市价值 | 第70-78页 |
4.3.1 整合优势资源 | 第70-72页 |
4.3.2 塑造区域地标 | 第72-74页 |
4.3.3“可持续”整体开发 | 第74-78页 |
4.3.3.1 丰富生态环境 | 第74-76页 |
4.3.3.2 优化交通环境 | 第76-77页 |
4.3.3.3 持续性开发 | 第77-78页 |
4.4 共振·社会价值 | 第78-82页 |
4.4.1 营造生活中心 | 第78-80页 |
4.4.2 塑造精神标志 | 第80-81页 |
4.4.3 改善社会环境 | 第81-82页 |
4.5 修复·文化价值 | 第82-87页 |
4.5.1 孵化“老建筑” | 第83-84页 |
4.5.2 延续城市文脉 | 第84-85页 |
4.5.3 传递场所精神 | 第85-87页 |
4.6 非直接盈利空间作用的后续引导 | 第87-88页 |
4.6.1 事件引导 | 第87页 |
4.6.2 建设引导 | 第87页 |
4.6.3 管理引导 | 第87-88页 |
4.6.4 政策引导 | 第88页 |
4.7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设计启示 | 第88-89页 |
4.7.1 触媒空间的优秀特质 | 第88页 |
4.7.2 触媒空间的作用方式 | 第88-89页 |
4.7.3 触媒空间的系统整体性 | 第8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非直接盈利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90-120页 |
5.1 触媒潜力分析及触媒要素选取 | 第90-95页 |
5.1.1.潜力分析 | 第90-92页 |
5.1.2 触媒要素选取 | 第92-95页 |
5.1.2.1 结合商业消费链 | 第92-93页 |
5.1.2.2 结合区域生活链 | 第93-94页 |
5.1.2.3 结合城市资源链 | 第94-95页 |
5.2 触媒空间塑造 | 第95-102页 |
5.2.1 单元型触媒空间的塑造 | 第95-96页 |
5.2.2 动线型触媒空间的塑造 | 第96-98页 |
5.2.2.1 空间的比例和尺度 | 第97页 |
5.2.2.2 空间的界面 | 第97-98页 |
5.2.3 节点型触媒空间的塑造 | 第98-102页 |
5.2.3.1 空间的比例和尺度 | 第100-101页 |
5.2.3.2 空间的界面 | 第101-102页 |
5.3 触媒媒介塑造 | 第102-117页 |
5.3.1 营造“回游性”空间媒介 | 第102-111页 |
5.3.1.1 提高“商业的回游” | 第103-107页 |
5.3.1.2 提高“区域的回游” | 第107-111页 |
5.3.2 组成“联盟式”功能媒介 | 第111-116页 |
5.3.2.1 消费场所的体验性 | 第112-114页 |
5.3.2.2 区域环境的机能性 | 第114-116页 |
5.3.3 组织“全时化”时间媒介 | 第116-117页 |
5.4 触媒空间组合 | 第117-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附件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