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混凝土泵送的模型、实质和堵管原因 | 第8-9页 |
1.2.1 混凝土泵送的模型 | 第8-9页 |
1.2.2 混凝土泵送的实质 | 第9页 |
1.2.3 泵送混凝土产生堵管的原因 | 第9页 |
1.3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泵送特性 | 第9-10页 |
1.4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泵送的技术难点 | 第10-11页 |
1.5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泵送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6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泵送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超高泵送混凝土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4-26页 |
2.1 主要原材料及其对混凝土泵送性能的作用 | 第14-20页 |
2.1.1 水泥 | 第14-15页 |
2.1.2 骨料 | 第15-17页 |
2.1.3 水和矿物外掺量 | 第17-18页 |
2.1.4 外加剂(减水剂) | 第18-19页 |
2.1.5 聚丙烯纤维 | 第19-20页 |
2.2 高强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的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混凝土投料方法 | 第20页 |
2.2.2 混凝土搅拌的要求 | 第20-21页 |
2.3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测定 | 第21-26页 |
2.3.1 混凝土倒筒时间、坍落度和扩展度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3.2 混凝土含气量测试方法 | 第22-23页 |
2.3.3 混凝土容重的测试方法 | 第23-24页 |
2.3.4 混凝土的养护与抗压强度实验 | 第24-26页 |
第3章 高强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26-47页 |
3.1 混凝土配比与泵送性能的关系 | 第26-28页 |
3.2 控制混凝土泵送性能损失方法 | 第28-29页 |
3.3 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29页 |
3.4 已建超高层建筑超高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29-31页 |
3.5 本次超高泵送机制砂混凝土的控制指标 | 第31页 |
3.6 超高泵送机制砂混凝土的配比设计 | 第31-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高强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的超高泵送 | 第47-59页 |
4.1 提高混凝土泵送性能的机理 | 第47-48页 |
4.2 泵送设备的选用 | 第48-50页 |
4.3 理论泵送压力的计算 | 第50-52页 |
4.3.1 沿程阻力造成的泵送压力损失 | 第50-51页 |
4.3.2 克服混凝土重力所需的泵送压力 | 第51-52页 |
4.3.3 泵管弯管的压力损失 | 第52页 |
4.3.4 理论泵送压力P的计算 | 第52页 |
4.4 泵送管道的应变监控与泵送压力分析 | 第52-58页 |
4.4.1 泵管应变与泵送压力数据的收集 | 第52-55页 |
4.4.2 泵管应变数据的分析 | 第55-57页 |
4.4.3 泵送混凝土的安全性分析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