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26页 |
1.1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 第13-18页 |
1.1.1 DHV病毒学分类 | 第13-14页 |
1.1.2 DHAV的病原学 | 第14页 |
1.1.3 DHAV的理化特性 | 第14-15页 |
1.1.4 DHAV流行病学 | 第15页 |
1.1.5 DHAV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 第15-16页 |
1.1.6 DHAV的增殖培养 | 第16-17页 |
1.1.7 DHAV-1 的复制 | 第17页 |
1.1.8 DHAV的预防与防治 | 第17-18页 |
1.2 小RNA病毒概述 | 第18-20页 |
1.2.1 小RNA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 第18-19页 |
1.2.2 小RNA病毒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9-20页 |
1.3 3C蛋白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作用 | 第20-22页 |
1.3.1 3C蛋白酶的特点 | 第20-21页 |
1.3.2 3C蛋白酶的功能 | 第21-22页 |
1.4 3C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1 3C蛋白酶的原核表达 | 第22-23页 |
1.4.2 3C蛋白酶抑制剂 | 第23-24页 |
1.4.3 病毒样颗粒 | 第24-25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5页 |
2.1 材料 | 第26-30页 |
2.1.1 毒(菌)株 | 第26页 |
2.1.2 实验动物与细胞 | 第26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6-29页 |
2.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9-30页 |
2.2 方法 | 第30-45页 |
2.2.1 抗血清的制备 | 第30-35页 |
2.2.2 3C片段的克隆 | 第35-39页 |
2.2.3 全长DHAV-1 克隆株的构建 | 第39-40页 |
2.2.4 DHAV-1 感染性克隆病毒粒子的获得与鉴定 | 第40-42页 |
2.2.5 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病毒的增殖情况 | 第42-43页 |
2.2.6 DHAV-1 在鸭胚内的增殖情况 | 第43-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61页 |
3.1 抗血清的制备结果 | 第45-49页 |
3.1.1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结果 | 第45页 |
3.1.2 3C序列测序结果 | 第45-46页 |
3.1.3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6-47页 |
3.1.4 3C蛋白原核表达的SDS-PAGE电泳结果 | 第47页 |
3.1.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抗原性的结果 | 第47-48页 |
3.1.6 抗血清的ELISA OD450值 | 第48-49页 |
3.2 DHAV-1 克隆株 3C突变构建结果 | 第49-52页 |
3.2.1 2C3A与 3D片段的PCR结果 | 第49-50页 |
3.2.2 2C3A与 3C片段PCR融合结果 | 第50页 |
3.2.3 2C3A3C与 3D片段的PCR融合结果 | 第50-51页 |
3.2.4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 第51-52页 |
3.2.5 重组质粒序列分析结果 | 第52页 |
3.3 病毒增殖鉴定 | 第52-55页 |
3.3.1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的鉴定 | 第52-55页 |
3.3.2 拯救病毒传代的细胞IFA结果 | 第55页 |
3.4 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55-57页 |
3.5 动物实验 | 第57-61页 |
4 讨论 | 第61-68页 |
4.1 3C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61-62页 |
4.2 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62-63页 |
4.3 拯救病毒的鉴定 | 第63-64页 |
4.4 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64-66页 |
4.5 动物实验 | 第66-68页 |
5 结论 | 第68-6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