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斜拉桥的发展史 | 第11-13页 |
1.3 协作跨斜拉桥的受力特点 | 第13-15页 |
1.4 斜拉桥裂缝成因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5 裂缝成因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5.1 裂缝的成因 | 第16-18页 |
1.5.2 混凝土开裂问题的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带协作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裂缝成因浅析 | 第22-48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变形裂缝 | 第22-23页 |
2.3 荷载裂缝 | 第23-24页 |
2.4 其他因素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 第24-25页 |
2.5 本桥裂缝分布情况 | 第25-46页 |
2.5.1 工程概况 | 第25-27页 |
2.5.2 裂缝分布情况 | 第27-46页 |
2.6 成因假设分析 | 第46页 |
2.7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带协作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整体受力状态分析 | 第48-60页 |
3.1 概述 | 第48页 |
3.2 荷载的计算 | 第48-52页 |
3.2.1 车辆荷载 | 第48页 |
3.2.2 温度 | 第48-49页 |
3.2.3 基础沉降 | 第49-50页 |
3.2.4 收缩徐变 | 第50-52页 |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2-55页 |
3.4 成桥阶段受力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3.5 运营阶段受力性能分析 | 第56-58页 |
3.5.1 工况一 | 第56-57页 |
3.5.2 工况二 | 第57-58页 |
3.5.3 工况三 | 第58页 |
3.6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带协作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裂缝成因整体有限元分析 | 第60-83页 |
4.1 概述 | 第60页 |
4.2 单因素作用对主梁受力的影响 | 第60-78页 |
4.2.1 温度效应对主梁受力的影响 | 第60-63页 |
4.2.2 支座沉降对主梁受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3 收缩徐变对主梁受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4 协作跨超载对主梁受力的影响 | 第65-73页 |
4.2.5 混凝土主梁疲劳损伤的影响 | 第73-76页 |
4.2.6 单因素作用影响程度对比分析 | 第76-78页 |
4.3 不同荷载组合下主梁的受力分析 | 第78-82页 |
4.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带协作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裂缝成因局部有限元分析 | 第83-95页 |
5.1 概述 | 第83页 |
5.2 材料非线性理论 | 第83-87页 |
5.2.1 本构模型 | 第83-85页 |
5.2.2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非线性模型 | 第85-86页 |
5.2.3 非线性静力方程的解法 | 第86-87页 |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7-88页 |
5.4 线性分析结果 | 第88-90页 |
5.4.1 整体应力分析结果 | 第88-89页 |
5.4.2 腹板应力分析结果 | 第89-90页 |
5.5 混凝土开裂的非线性分析 | 第90-94页 |
5.5.1 整体应力分析结果 | 第90-92页 |
5.5.2 腹板应力分析结果 | 第92-94页 |
5.6 小节 | 第94-95页 |
第六章 裂缝预防与处理 | 第95-105页 |
6.1 施工监控 | 第95-96页 |
6.1.1 线型控制 | 第95-96页 |
6.1.2 内力控制 | 第96页 |
6.2 桥梁的健康监测 | 第96-98页 |
6.3 设计施工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98-100页 |
6.4 混凝土斜拉桥的加固 | 第100-103页 |
6.4.1 加固的原则 | 第100页 |
6.4.2 裂缝修补技术 | 第100-101页 |
6.4.3 体外预应力束加固 | 第101-102页 |
6.4.4 粘贴加固方法 | 第102-103页 |
6.5 本桥的裂缝处理措施 | 第103页 |
6.6 小结 | 第103-105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