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1 小粒黑豆概况 | 第13页 |
1.1.1 小粒黑豆概述 | 第13页 |
1.1.2 黑豆的营养价值 | 第13页 |
1.2 微生物菌肥概况 | 第13-15页 |
1.2.1 微生物菌肥概述 | 第14页 |
1.2.2 微生物菌肥的功用 | 第14页 |
1.2.3 微生物菌肥的研究与应用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微生物菌肥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2 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及转运 | 第16-17页 |
1.3.3 大豆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4 土壤酶活性研究 | 第18-1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 试验地与材料 | 第20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2页 |
2.3.1 植株农艺性状测定 | 第21页 |
2.3.2 植株光合特性及冠层结构特征的测定 | 第21页 |
2.3.3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2.3.4 植株干物质测定 | 第22页 |
2.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农艺性状及根瘤的影响 | 第23-31页 |
3.1 株高 | 第23-24页 |
3.2 主茎茎粗 | 第24页 |
3.3 主茎节数 | 第24-25页 |
3.4 主茎分枝数 | 第25-26页 |
3.5 主茎结荚数 | 第26-27页 |
3.6 分枝结荚数 | 第27-28页 |
3.7 根际根瘤数 | 第28-30页 |
3.8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1-36页 |
4.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 第31-32页 |
4.2 植株绿叶面积 | 第32-33页 |
4.3 叶面积指数 | 第33-34页 |
4.4 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IPAR) | 第34-35页 |
4.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43页 |
5.1 土壤脲酶活性 | 第36-37页 |
5.2 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 | 第37-39页 |
5.3 土壤蔗糖酶活性 | 第39-40页 |
5.4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40-42页 |
5.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 | 第43-50页 |
6.1 叶片干物质积累 | 第43-44页 |
6.2 茎秆干物质积累 | 第44-45页 |
6.3 籽粒干物质积累 | 第45-46页 |
6.4 各器官干物质输出和转移 | 第46-48页 |
6.4.1 叶片干物质转运 | 第46-47页 |
6.4.2 茎秆干物质转运 | 第47-48页 |
6.5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产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6.6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4页 |
7.1 结论 | 第50-51页 |
7.1.1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50页 |
7.1.2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0页 |
7.1.3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7.1.4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7.1.5 微生物菌肥对小粒黑豆产量的影响 | 第51页 |
7.2 讨论 | 第51-54页 |
7.2.1 施用微生物菌肥后小粒黑豆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51页 |
7.2.2 施用微生物菌肥后小粒黑豆植株光合特性及冠层结构的变化 | 第51-52页 |
7.2.3 施用微生物菌肥后小粒黑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52页 |
7.2.4 施用微生物菌肥后小粒黑豆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及产量的变化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