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1 游戏的起源和内涵 | 第14页 |
2.1.2 体育游戏的效用 | 第14-15页 |
2.2 体育游戏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15-16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2.3.2 国外有关体育游戏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2.3.3 教师参与设计包含体育游戏课堂的研究 | 第18-19页 |
2.4 体育游戏的实践化基础 | 第19-21页 |
2.4.1 准备活动中体育游戏的运用 | 第19页 |
2.4.2 基本技术中体育游戏的应用 | 第19-20页 |
2.4.3 放松、整理活动中体育游戏的应用 | 第20-21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21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21-23页 |
3.2.4 实地考察法 | 第23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3-24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4-45页 |
4.1 浦口区小学体育教师对待学生基本情况的反馈调查 | 第24-25页 |
4.1.1 学生对待体育游戏认知程度的现状调查 | 第24页 |
4.1.2 体育课堂中学生对待体育游戏的态度调查 | 第24页 |
4.1.3 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兴趣的现状调查 | 第24-25页 |
4.1.4 专家对待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现状分析 | 第25页 |
4.2 浦口区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游戏教学和个人能力的调查分析 | 第25-30页 |
4.2.1 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开展态度的调查 | 第25-26页 |
4.2.2 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评价的调查 | 第26页 |
4.2.3 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游戏的创编调查 | 第26-27页 |
4.2.4 体育教师游戏储备的调查分析 | 第27页 |
4.2.5 体育教师具有体育游戏学习经历的调查分析 | 第27-28页 |
4.2.6 学校安排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的调查 | 第28页 |
4.2.7 体育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分析 | 第28-30页 |
4.3 浦口区小学体育游戏教材设置的调查分析 | 第30-32页 |
4.3.1 体育游戏教材的比例设置调查 | 第30-31页 |
4.3.2 体育游戏适用人群的调查 | 第31页 |
4.3.3 体育游戏与体育授课内容的关联度调查 | 第31-32页 |
4.3.4 专家视角下的体育游戏在课堂中的发展现状 | 第32页 |
4.4 浦口区小学教学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32-35页 |
4.4.1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间分配的调查 | 第32-33页 |
4.4.2 学校开展体育游戏的制约因素调查分析 | 第33页 |
4.4.3 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关注调查 | 第33-34页 |
4.4.4 学校对于体育游戏价值塑造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 | 第34-35页 |
4.4.5 关于学校体育游戏研究小组的分布调查 | 第35页 |
4.4.6 骨干教师对于体育游戏在浦口区小学发展的制约性分析 | 第35页 |
4.5 影响浦口区小学体育游戏开展因素的分析 | 第35-42页 |
4.5.1 游戏教材因子 | 第38-39页 |
4.5.2 学生主体因子 | 第39-40页 |
4.5.3 教师因子 | 第40页 |
4.5.4 校园管理因子 | 第40-41页 |
4.5.5 客观条件因子 | 第41-42页 |
4.6 浦口区小学体育游戏的发展对策与方法 | 第42-45页 |
4.6.1 细化体育游戏结构与布局,强化游戏评价,注重游戏普及与多样 | 第42页 |
4.6.2 关注学生和课程需求,总体把控体育游戏的普及性和延伸性 | 第42页 |
4.6.3 加强体育游戏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 | 第42-43页 |
4.6.4 优化体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43页 |
4.6.5 整改落实体育教学工作,加强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 | 第43-4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5-46页 |
5.1 结论 | 第45页 |
5.2 建议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1 | 第48-52页 |
附录 2 | 第52-54页 |
附录 3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