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中国水资源与雨水资源形势 | 第12页 |
1.1.2 传统城市开发造成的现象及影响 | 第12-13页 |
1.1.3 高校景观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1.4 高校景观与雨水可持续利用结合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2 选题来源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3.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4 雨水利用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1.4.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4.3 高校雨水利用现状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2-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1.1 海绵城市 | 第22页 |
2.1.2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TD) | 第22-23页 |
2.1.3 生态校园 | 第23-24页 |
2.1.4 校园景观环境 | 第24页 |
2.1.5 雨水收集系统 | 第24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2.1 景观生态学 | 第24-25页 |
2.2.2 景观美学 | 第25页 |
2.2.3 环境心理学 | 第25页 |
2.2.4 环境行为学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雨水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与雨水景观的表现形式 | 第26-51页 |
3.1 雨水可持续利用技术措施 | 第26-46页 |
3.1.1 渗透技术 | 第26-35页 |
3.1.2 储存技术 | 第35-40页 |
3.1.3 调节技术 | 第40-42页 |
3.1.4 转输技术 | 第42-43页 |
3.1.5 截污净化技术 | 第43-46页 |
3.2 雨水可持续利用技术措施规模 | 第46-47页 |
3.3 雨水景观的表现形式 | 第47-50页 |
3.3.1 利用雨水的时效性 | 第47页 |
3.3.2 倒映性景观 | 第47页 |
3.3.3 实际案例研究 | 第47-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雨水可持续利用的高校校园景观营造 | 第51-66页 |
4.1 雨水可持续利用与景观要素 | 第51-54页 |
4.1.1 水 | 第51页 |
4.1.2 地形 | 第51-52页 |
4.1.3 材料 | 第52页 |
4.1.4 植物 | 第52-54页 |
4.2 雨水可持续利用的高校校园景观营造的意义 | 第54-55页 |
4.2.1 改善校园生态环境 | 第54-55页 |
4.2.2 形成特色景观 | 第55页 |
4.2.3 教育意义 | 第55页 |
4.3 雨水可持续利用的高校校园景观营造的原则与理念 | 第55-56页 |
4.3.1 因地制宜 | 第55页 |
4.3.2 整体协调 | 第55-56页 |
4.3.3 突出重点 | 第56页 |
4.3.4 生态循环 | 第56页 |
4.3.5 最高效率 | 第56页 |
4.3.6 多样化 | 第56页 |
4.4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 第56-58页 |
4.4.1 决定因素 | 第56-57页 |
4.4.2 校园交往空间 | 第57-58页 |
4.5 目标 | 第58-59页 |
4.6 雨水可持续利用的高校校园景观营造案例研究 | 第59-64页 |
4.6.1 校园交往空间西德维尔友谊学校 | 第59-60页 |
4.6.2 郑州大学新校区 | 第60-61页 |
4.6.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第61-64页 |
4.7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雨水可持续利用景观营造应用研究 | 第66-88页 |
5.1 区位分析 | 第66-67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66页 |
5.1.2 气候气象 | 第66页 |
5.1.3 水文条件 | 第66页 |
5.1.4 降雨条件 | 第66页 |
5.1.5 雨水蒸发量 | 第66-67页 |
5.1.6 政策标准 | 第67页 |
5.2 校园调研分析 | 第67-72页 |
5.2.1 建设现状 | 第67-68页 |
5.2.2 竖向分析 | 第68-69页 |
5.2.3 雨水利用现状 | 第69页 |
5.2.4 校园光照条件 | 第69-71页 |
5.2.5 土壤条件 | 第71-72页 |
5.3 校园雨水收集潜力估算 | 第72-74页 |
5.3.1 水资源用量 | 第72页 |
5.3.2 可收集雨水量估算 | 第72-73页 |
5.3.3 校区雨水可持续利用评估 | 第73-74页 |
5.4 存在的问题 | 第74-75页 |
5.4.1 交往空间 | 第74页 |
5.4.2 人文景观 | 第74页 |
5.4.3 植物配置 | 第74-75页 |
5.5 景观雨水可持续利用改造方案 | 第75-86页 |
5.5.1 设计步骤 | 第75页 |
5.5.2 总体规划与技术选择 | 第75-86页 |
5.6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应用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