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映像法在沪昆高铁贵州段隧底岩溶探测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2.2 岩溶探测方法研究 | 第13-15页 |
| 1.2.3 地震映像法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 第2章 地震映像法的理论基础 | 第18-31页 |
| 2.1 地震波的分类 | 第18-19页 |
| 2.2 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 | 第19-20页 |
| 2.3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2.3.1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 第20页 |
| 2.3.2 费马原理 | 第20页 |
| 2.3.3 互换原理 | 第20-21页 |
| 2.3.4 叠加原理 | 第21页 |
| 2.4 地震波在成层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 第21-22页 |
| 2.5 地震波的折射和绕射、干涉、衰减和时距曲线 | 第22-25页 |
| 2.6 弹性波动力学基础 | 第25-28页 |
| 2.7 地震映像法的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 2.8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地震映像法正演模拟与分析 | 第31-43页 |
| 3.1 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 3.1.1 有限差分法简介 | 第31页 |
| 3.1.2 有限差分法求解的步奏 | 第31-34页 |
| 3.2 地震映像法的正演模拟 | 第34-4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地震映像法实测技术与影响因素研究 | 第43-59页 |
| 4.1 仪器设备 | 第43-46页 |
| 4.2 测线布置 | 第46-47页 |
| 4.3 数据采集流程 | 第47-49页 |
| 4.4 地震映像法的影响因素 | 第49-55页 |
| 4.4.1 地形因素 | 第49页 |
| 4.4.2 噪声因素 | 第49-52页 |
| 4.4.3 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4.4 偏移距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4.5 偶然因素的影响 | 第54页 |
| 4.4.6 多重因素叠加 | 第54-55页 |
| 4.5 数据处理 | 第55-57页 |
| 4.6 地震映像法的探测目的和适用范围 | 第57页 |
| 4.6.1 地震映像法的检测目的 | 第57页 |
| 4.6.2 地震映像法的适用范围 | 第57页 |
| 4.6.3 地震映像法相较于其他方法的特点 | 第57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地震映像法在隧底探测的应用研究 | 第59-79页 |
| 5.1 工程概况 | 第59-61页 |
| 5.2 场地地球物理条件 | 第61-62页 |
| 5.3 工程地质条件介绍 | 第62-65页 |
| 5.3.1 隧道一工程地质条件 | 第62-63页 |
| 5.3.2 隧道二工程地质条件 | 第63页 |
| 5.3.3 隧道三工程地质条件 | 第63-64页 |
| 5.3.4 隧道四工程地质条件 | 第64-65页 |
| 5.4 数据解译 | 第65-7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