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喷射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锚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室内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第19-32页 |
2.1 模型试验的理论基础---相似关系 | 第19-22页 |
2.1.1 相似第一定理(相似正定理) | 第19-21页 |
2.1.2 相似第二定理(相似π定理) | 第21-22页 |
2.2 试验相似比及相似关系的确定 | 第22-23页 |
2.3 模型试验原型 | 第23-25页 |
2.4 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 | 第25-28页 |
2.4.1 围岩 | 第25-26页 |
2.4.2 喷射混凝土 | 第26-27页 |
2.4.3 锚杆 | 第27-28页 |
2.5 模型试验装置及量测系统 | 第28-31页 |
2.5.1 模型试验装置 | 第28-29页 |
2.5.2 量测系统 | 第29-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模型试验的锚喷支护体系承载能力研究 | 第32-58页 |
3.1 Ⅳ级围岩条件下模型试验承载能力分析 | 第32-43页 |
3.1.1 毛洞状态下模型试验 | 第32-34页 |
3.1.2 锚杆状态下模型试验 | 第34-36页 |
3.1.3 喷射混凝土状态下模型试验 | 第36-38页 |
3.1.4 锚杆+喷射混凝土状态下模型试验 | 第38-41页 |
3.1.5 Ⅳ级围岩不同支护状态下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3.2 Ⅴ级围岩条件下模型试验承载能力分析 | 第43-53页 |
3.2.1 毛洞状态下模型试验 | 第43-45页 |
3.2.2 锚杆状态下模型试验 | 第45-47页 |
3.2.3 喷射混凝土状态下模型试验 | 第47-49页 |
3.2.3.1 位移及变形破坏特征 | 第47-48页 |
3.2.3.2 承载能力与位移特征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3.2.4 锚杆+喷射混凝土状态下模型试验 | 第49-51页 |
3.2.5 Ⅴ级围岩不同支护状态下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3.3 不同围岩级别状态下承载能力分析 | 第53-56页 |
3.3.1 毛洞状态下承载能力分析 | 第54页 |
3.3.2 锚杆支护下承载能力分析 | 第54-55页 |
3.3.3 喷射混凝土支护下承载能力分析 | 第55页 |
3.3.4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下承载能力分析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基于数值仿真的锚喷支护体系承载能力研究 | 第58-80页 |
4.1 有限元模型 | 第58-60页 |
4.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4.1.2 计算的基本假定 | 第58-59页 |
4.1.3 边界条件及荷载 | 第59-60页 |
4.2 围岩及各支护构件单元 | 第60-62页 |
4.2.1 围岩参数及本构模型 | 第60-61页 |
4.2.2 锚杆单元参数 | 第61页 |
4.2.3 喷射混凝土单元参数 | 第61-62页 |
4.3 不同支护条件下数值计算结果 | 第62-70页 |
4.3.1 围岩位移 | 第63-64页 |
4.3.2 围岩应力 | 第64-67页 |
4.3.3 塑性区 | 第67-68页 |
4.3.4 剪切应变增量 | 第68-69页 |
4.3.5 各构件应力 | 第69-70页 |
4.4 隧道锚喷支护体系的效用性对比分析 | 第70-74页 |
4.4.1 锚杆的效用性分析 | 第70-72页 |
4.4.2 喷射混凝土的效用性分析 | 第72-74页 |
4.5 隧道锚喷支护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第74-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