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行政管理法令论文

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3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1 关于利益冲突的概念和内涵第12-13页
        1.3.2 关于利益冲突的类型及具体形式第13-14页
        1.3.3 关于建立健全利益冲突防治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2章 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法律制度概述第18-27页
    2.1 核心概念界定第18-21页
        2.1.1 公职人员第18-19页
        2.1.2 利益第19-20页
        2.1.3 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第20-21页
    2.2 利益冲突类型第21-22页
        2.2.1 交易型利益冲突第21页
        2.2.2 影响型利益冲突第21-22页
        2.2.3 “旋转”型利益冲突第22页
    2.3 利益冲突危害第22-23页
        2.3.1 利益冲突诱发腐败第22页
        2.3.2 利益冲突降低公众信任度第22-23页
    2.4 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机制第23-27页
        2.4.1 预防机制第23-26页
            2.4.1.1 利益隔离第24-25页
            2.4.1.2 资产公开第25-26页
        2.4.2 监察与问责机制第26-27页
            2.4.2.1 监察机制第26页
            2.4.2.2 问责机制第26-27页
第3章 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立法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7-40页
    3.1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立法现状第27-37页
        3.1.1 中央层面主要法律规范及文件分析第27-34页
            3.1.1.1 有关利益禁止制度的主要立法及政策分析第27-28页
            3.1.1.2 有关利益回避制度的主要立法及政策分析第28-30页
            3.1.1.3 有关从业行为和离职后行为限制制度的主要立法及政策分析第30-32页
            3.1.1.4 有关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的主要立法及政策分析第32-34页
        3.1.2 地方法律规范及制度分析—以浙江省为例第34-37页
            3.1.2.1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框架第35-36页
            3.1.2.2 利益冲突回避制度第36页
            3.1.2.3 新任领导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第36-37页
    3.2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7-40页
        3.2.1 缺乏统一立法第37-38页
        3.2.2 监督惩处体制不完善第38页
        3.2.3 具体制度规定不完善第38-40页
            3.2.3.1 利益禁止制度的不足--主要是禁止礼品收受方面第38页
            3.2.3.2 回避制度的不足第38-39页
            3.2.3.3 从业行为限制和离职后行为限制规定的不足第39页
            3.2.3.4 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的不足第39-40页
第4章 美国和香港相关法律分析与借鉴第40-47页
    4.1 美国利益冲突防治制度第40-43页
        4.1.1 利益禁止制度第40-41页
        4.1.2 回避制度第41页
        4.1.3 限制性制度第41页
        4.1.4 离职后行为限制制度第41-42页
        4.1.5 财产申报公开制度第42页
        4.1.6 资产处理第42-43页
        4.1.7 执行机构第43页
    4.2 香港地区利益冲突防治制度第43-45页
        4.2.1 利益禁止制度第43-44页
        4.2.2 回避制度第44页
        4.2.3 限制性制度第44页
        4.2.4 离职后行为限制制度第44页
        4.2.5 资产申报与资产处理制度第44-45页
        4.2.6 惩处第45页
        4.2.7 执行机构第45页
    4.3 美国和香港地区先进制度的借鉴第45-47页
        4.3.1 以专门立法形式确立制度第45页
        4.3.2 设立严格责任第45-46页
        4.3.3 设立专门监督执行机构第46页
        4.3.4 制定完备制度第46页
        4.3.5 注重廉政教育第46-47页
第5章 完善我国利益冲突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第47-56页
    5.1 制定利益冲突防治法第47-48页
        5.1.1 制定我国利益冲突防治法的必要性分析第47页
        5.1.2 制定我国利益冲突防治法的可行性分析第47-48页
    5.2 确立利益冲突立法的指导原则第48-49页
        5.2.1 灵活性与确定性相协调原则第48页
        5.2.2 协调一致原则第48页
        5.2.3 公众参与原则第48-49页
    5.3 选择制定单行法的立法模式第49页
    5.4 构建利益冲突防治法的基本框架与内容第49-53页
        5.4.1 总则第49-50页
            5.4.1.1 立法目的第49-50页
            5.4.1.2 术语的法律定义第50页
            5.4.1.3 适用范围第50页
            5.4.1.4 基本原则第50页
        5.4.2 基本制度部分第50-52页
            5.4.2.1 利益禁止第50页
            5.4.2.2 利益冲突回避第50-51页
            5.4.2.3 从业行为限制第51页
            5.4.2.4 离职后行为限制第51页
            5.4.2.5 财产申报制度第51-52页
            5.4.2.6 资产处理制度第52页
            5.4.2.7 除外情形第52页
        5.4.3 监督机制第52-53页
            5.4.3.1 监督执行机构第52-53页
            5.4.3.2 大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第53页
        5.4.4 争议解决途径及法律程序第53页
        5.4.5 法律责任第53页
    5.5 完善利益冲突防治法律制度的支持手段第53-56页
        5.5.1 获取民众支持第53-54页
        5.5.2 提高公职人员薪资水平第54页
        5.5.3 完善廉政教育培训制度第54-56页
第6章 结论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法律问题研究--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
下一篇: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区域限批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