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主要缩词表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小口径血管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内皮化的人工血管 | 第12页 |
1.2.2 表面改性或涂层的人工血管 | 第12页 |
1.2.3 静电纺丝制备小口径血管 | 第12-13页 |
1.2.4 脱细胞基质构建小口径血管 | 第13页 |
1.3 脱细胞血管的介绍 | 第13-15页 |
1.3.1 脱细胞血管的制备原理 | 第14页 |
1.3.2 脱细胞血管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4 血管残余应力介绍 | 第15-17页 |
1.4.1 血管残余应力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1.4.2 血管应力研究方法介绍 | 第16-17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4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血管壁组织结构及血管壁的零应力状态 | 第19-25页 |
2.1 血管壁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2.2 对血管壁力学贡献的主要成分及其特点 | 第20-23页 |
2.2.1 血管壁力学贡献主要成分的结构介绍 | 第20-22页 |
2.2.2 血管壁力学贡献主要成分的力学介绍 | 第22-23页 |
2.3 血管壁零应力状态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2.3.1 血管壁零应力状态的发现及定义 | 第23页 |
2.3.2 血管壁张开角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3 脱细胞血管的制备及其力学检测 | 第25-42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仪器、耗材和试剂 | 第25-2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3.3.1 大鼠左颈总动脉的获取 | 第26页 |
3.3.2 大鼠左颈总动脉的预处理 | 第26-27页 |
3.3.3 大鼠左颈总动脉的消化处理 | 第27页 |
3.3.4 脱细胞血管的张开角测量 | 第27页 |
3.3.5 脱细胞血管的力学检测 | 第27-30页 |
3.3.6 脱细胞血管的组织观察 | 第30-31页 |
3.3.7 统计学方法 | 第31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1-40页 |
3.4.1 脱细胞血管的张开角测量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3.4.2 脱细胞血管的残余应变与弹性模量分析 | 第32-38页 |
3.4.3 脱细胞血管的组织分析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不同交联方式对脱细胞血管的性能影响 | 第42-58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仪器、耗材和试剂 | 第42-4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4.3.1 脱细胞血管的戊二醛交联 | 第43页 |
4.3.2 脱细胞血管不同条件下的光氧化交联 | 第43-44页 |
4.3.3 交联血管张开角的测量及分析 | 第44页 |
4.3.4 交联血管的力学检测 | 第44页 |
4.3.5 交联血管的组织观察 | 第44-45页 |
4.3.6 交联血管的血液相容性分析 | 第45页 |
4.3.7 交联血管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45页 |
4.3.8 统计学方法 | 第45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45-56页 |
4.4.1 戊二醛交联脱细胞血管的张开角分析 | 第45-46页 |
4.4.2 不同条件光氧化交联脱细胞血管的张开角分析 | 第46-49页 |
4.4.3 交联脱细胞血管的残余应变与弹性模量分析 | 第49-52页 |
4.4.4 光氧化交联脱细胞血管的组织分析 | 第52-54页 |
4.4.5 交联脱细胞血管的血液相容性 | 第54-55页 |
4.4.6 交联脱细胞血管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总结 | 第58-59页 |
5.2 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工作建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