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血栓形成机理 | 第10-12页 |
·血栓形成因素 | 第10-12页 |
·血栓形成过程 | 第12页 |
·纤溶系统 | 第12-13页 |
·LL-37 | 第13-14页 |
·FXa | 第14-15页 |
·水蛭素 | 第15页 |
·AAP | 第15-16页 |
·RGD | 第16页 |
·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 | 第16-19页 |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9-2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2 靶向多功能融合蛋白LHAD 的基因合成 | 第22-3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设计并合成引物 | 第24-25页 |
·目的基因的PCR 扩增 | 第25-27页 |
·融合蛋白基因LHAD 的T-载体连接及转化 | 第27-3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融合蛋白LHAD 基因的PCR 扩增 | 第30-31页 |
·融合蛋白基因LHAD 的重组子筛选 | 第31页 |
·融合蛋白基因LHAD 的测序验证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4页 |
3 靶向多功能融合蛋白LHAD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4-52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5-37页 |
·材料 | 第35-3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5页 |
·pET-32-LHAD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40页 |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初步诱导表达 | 第40-41页 |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 第41-42页 |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定位及可溶性分析 | 第42-43页 |
·融合蛋白的亲和层析 | 第43-44页 |
·BCA 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44页 |
·融合蛋白的Western-Blot 验证 | 第44-4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pET-32-LHAD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页 |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初步诱导表达 | 第45-46页 |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 第46-47页 |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定位及可溶性分析 | 第47页 |
·融合蛋白的亲和层析 | 第47-48页 |
·BCA 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48-49页 |
·融合蛋白的Western-Blot 验证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4 靶向多功能融合蛋白LHAD 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52-70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62页 |
·pPIC9K-LHAD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6页 |
·质粒的线性化 | 第56-57页 |
·GS115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7页 |
·电转化 | 第57页 |
·重组子的抗性筛选和表型鉴定 | 第57-58页 |
·重组子的PCR 检测 | 第58-59页 |
·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初步诱导表达 | 第59-60页 |
·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 第60-61页 |
·融合蛋白的亲和层析 | 第61页 |
·BCA 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61页 |
·融合蛋白的Western-Blot 验证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pPIC9K-LHAD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2页 |
·质粒的线性化 | 第62页 |
·重组子的抗性筛选和表型鉴定 | 第62-63页 |
·重组子的PCR 检测 | 第63页 |
·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初步诱导表达 | 第63-64页 |
·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 第64-66页 |
·融合蛋白的亲和层析 | 第66-67页 |
·BCA 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67页 |
·融合蛋白的Western-Blot 验证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5 靶向多功能融合蛋白LHAD 的活性检测 | 第70-8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70页 |
·材料 | 第7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9页 |
·融合蛋白的理化性质预测分析 | 第70-76页 |
·一级结构分析 | 第70-71页 |
·二级结构分析 | 第71-73页 |
·三级结构分析 | 第73页 |
·糖基化位点分析 | 第73-74页 |
·跨膜分析 | 第74页 |
·信号肽预测 | 第74-75页 |
·半衰期预测 | 第75页 |
·疏水性分析 | 第75-76页 |
·融合蛋白的初步活性检测 | 第76-79页 |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融合蛋白的活性检测 | 第76-79页 |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获得融合蛋白的活性检测 | 第7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融合蛋白酶切 | 第79-80页 |
·抑菌试验 | 第80-81页 |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 | 第81页 |
·抗凝血酶活性及比活性测定 | 第81页 |
·PT、APTT 的测定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2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