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背景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外城市生态雨水系统建设理论体系第13-15页
        1.2.2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第15-17页
    1.3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目的第18页
    1.5 研究内容第18页
    1.6 技术路线第18-21页
2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第21-45页
    2.1 重庆市自然特征第21-36页
        2.1.1 地形地貌特征第21-23页
        2.1.2 气候特征第23-24页
        2.1.3 水资源特征第24-25页
        2.1.4 降雨特征第25-29页
        2.1.5 径流水质特征第29-30页
        2.1.6 土壤特征第30-36页
    2.2 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第36-42页
        2.2.1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形态第36页
        2.2.2 重庆市主城区用地格局第36-37页
        2.2.3 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结构第37-39页
        2.2.4 重庆市建筑形态与风格第39-40页
        2.2.5 重庆市街区形式的演变第40-42页
    2.3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对象的优先顺序及实现途径第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5页
3 重庆市可选用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评估第45-87页
    3.1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分类与选择依据第45-46页
        3.1.1 技术措施分类第45页
        3.1.2 技术措施选择依据第45-46页
    3.2 绿色屋顶第46-50页
        3.2.1 绿色屋顶的结构及材料第46-48页
        3.2.2 绿色屋顶的类型第48-50页
    3.3 生物滞留设施第50-60页
        3.3.1 生物滞留设施的结构及尺寸第50-55页
        3.3.2 生物滞留设施的类型第55-60页
        3.3.3 生物滞留设施砾石层的断面形式第60页
    3.4 雨水树池第60-66页
        3.4.1 雨水树池的形式第60-65页
        3.4.2 雨水树池的设计尺寸与数量第65-66页
    3.5 植被浅沟第66-73页
        3.5.1 植被浅沟的类型与结构第66-69页
        3.5.2 植被浅沟的断面形式第69-71页
        3.5.3 植被浅沟的水力参数第71-73页
    3.6 渗透性铺装第73-77页
        3.6.1 渗透性铺装的结构与设计参数第73-75页
        3.6.2 渗透性铺装的类型与材料第75-77页
    3.7 湿塘和雨水湿地第77-80页
        3.7.1 湿塘和雨水湿地的构造第77-79页
        3.7.2 湿塘和雨水湿地的设计参数第79-80页
    3.8 其他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第80-84页
        3.8.1 渗透管/渠第80-81页
        3.8.2 干井/渗井第81-82页
        3.8.3 雨水桶/箱第82页
        3.8.4 植被过滤带第82-83页
        3.8.5 初雨截流设施第83-84页
        3.8.6 雨水调蓄池第84页
    3.9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评估第84-86页
    3.10 本章小结第86-87页
4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第87-125页
    4.1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第87-89页
    4.2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研究第89-105页
        4.2.1 传统道路与海绵城市道路的暴雨管理模式第89-91页
        4.2.2 重庆市道路类型及海绵理念下的排水方式第91-95页
        4.2.3 适合重庆市城市道路特征的生态雨水系统第95-101页
        4.2.4 新老城区市政道路源头截污方式第101-105页
    4.3 建筑小区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研究第105-112页
        4.3.1 建筑小区分类第105-107页
        4.3.2 建筑小区雨水截污与收集系统第107-110页
        4.3.3 建筑小区雨水回用系统第110-112页
    4.4 城市公共区域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研究第112-117页
        4.4.1 广场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第112-113页
        4.4.2 大型公园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第113-115页
        4.4.3 滨水区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第115-117页
    4.5 重庆市土壤改良技术研究第117-119页
        4.5.1 砂质土壤改良技术第117-118页
        4.5.2 黏性土壤改良技术第118页
        4.5.3 酸性土壤改良技术第118页
        4.5.4 其他问题土壤改良技术第118-119页
    4.6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植物研究第119-123页
    4.7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5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实例研究第125-137页
    5.1 研究区项目概况分析第125-126页
    5.2 研究区暴雨过程线合成第126-127页
    5.3 研究区海绵系统规划与设计第127-130页
        5.3.1 研究区生态措施及雨水管网布置第127-129页
        5.3.2 研究区生态措施参数设计第129-130页
    5.4 研究区雨水径流状况模拟分析第130-134页
        5.4.1 开发前径流状况分析第130页
        5.4.2 传统开发模式下径流状况分析第130页
        5.4.3 海绵城市理念下径流状况分析第130页
        5.4.4 研究区雨水径流状况评估第130-134页
    5.5 本章小结第134-137页
6 结论与建议第137-139页
    6.1 结论第137页
    6.2 建议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7页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苍苓散加味对湿热型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干扰素-γ的影响
下一篇:超高清多视点裸眼立体图像融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