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 本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 | 第11-13页 |
2.1 总体思路 | 第11-12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2.3 预期目标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 第13页 |
2 野生资源及人工栽培现状 | 第13-14页 |
3 花椒属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 | 第14-15页 |
3.1 成熟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4页 |
3.2 储藏 | 第14页 |
3.3 发芽前处理 | 第14-15页 |
3.4 温度 | 第15页 |
4 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4.1 种子的休眠类型 | 第15-16页 |
4.2 种子休眠原因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5 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两面针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的测定 | 第21-34页 |
1 前言 | 第21页 |
2 两面针种子生活力测定和发芽试验的测定 | 第21-31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22-3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两面针种皮物理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34-42页 |
1 前言 | 第34页 |
2 两面针种子吸水性检查 | 第34-35页 |
2.1 材料 | 第34页 |
2.2 方法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3 两面针种子外部形态及种皮电镜观察 | 第35-40页 |
3.1 材料 | 第35页 |
3.2 仪器 | 第35-36页 |
3.3 方法 | 第3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两面针种子发芽抑制物的研究 | 第42-56页 |
1 前言 | 第42页 |
2 两面针种子抑制物质的研究 | 第42-54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2-4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层积过程中两面针种子营养物质及相关酶的变化 | 第56-70页 |
1 前言 | 第56页 |
2 两面针不同层积时间的糖类、蛋白质、粗脂肪变化 | 第56-62页 |
2.1 材料 | 第56-57页 |
2.2 方法 | 第57-60页 |
2.3 结果和分析 | 第60-62页 |
3 两面针不同层积时间的酶活性动态研究 | 第62-68页 |
3.1 材料 | 第62-63页 |
3.2 方法 | 第63-6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第六章 层积、赤霉素处理两面针种子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70-89页 |
1 前言 | 第70页 |
2 两面针种子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 第70-80页 |
2.1 材料 | 第70-71页 |
2.2 方法 | 第71-7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3 不同处理后的两面针种子差异蛋白研究 | 第80-87页 |
3.1 材料 | 第80页 |
3.2 试验仪器 | 第80-8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81页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1-8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87-8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2页 |
1 总结 | 第89-90页 |
1.1 两面针种子具有种皮物理抑制作用,此抑制可被层积处理解除 | 第89页 |
1.2 两面针种子中含有种子发芽抑制物,其中水提取物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 | 第89页 |
1.3 层积过程中两面针种子代谢动态情况说明其具有后熟现象 | 第89-90页 |
1.4 两面针种子蛋白质表达受层积和GA处理影响,初步说明了种子休眠的生理后熟机制 | 第90页 |
2 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 | 第96-98页 |
图目录 | 第98-100页 |
表目录 | 第100-101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