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水驱砂岩油藏水流优势通道识别--以辽河油田典型区块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前言第10-15页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0.2.1 国内现状第10-12页
        0.2.2 国外现状第12-13页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一章 马20区块概况第15-29页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概况第15-16页
    1.2 地层特征第16-17页
    1.3 构造特征第17-18页
    1.4 沉积特征第18-24页
        1.4.1 沉积背景第18-19页
        1.4.2 沉积相标志第19-21页
        1.4.3 沉积模式与沉积微相划分第21-23页
        1.4.4 平面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23-24页
    1.5 油田开发历程第24-29页
第二章 储层特征第29-43页
    2.1 储层岩性特征第29-31页
    2.2 储层物性特征第31-34页
    2.3 储层微观特征第34-35页
    2.4 储层水淹特征第35-38页
        2.4.1 不同时期物性变化特征第36页
        2.4.2 不同时期孔喉参数变化特征第36-38页
    2.5 储层参数解释第38-43页
        2.5.1 渗透率第39页
        2.5.2 平均孔喉半径第39页
        2.5.3 目前平均孔喉半径第39-40页
        2.5.4 孔隙度第40-42页
        2.5.5 水淹测井评价参数第42页
        2.5.6 评价结果第42-43页
第三章 水流优势通道识别第43-57页
    3.1 水流优势通道成因第43-51页
        3.1.1 形成水流优势通道的地质条件第44-50页
        3.1.2 形成水流优势通道的开发条件第50-51页
    3.2 水流优势通道的判别条件第51-57页
        3.2.1 动态资料变化特征第51-53页
        3.2.2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砂岩储层大孔道第53-54页
        3.2.3 利用地质特征判断大孔道第54-57页
第四章 水流优势通道级别建立及其分布第57-69页
    4.1 平均孔喉半径分布第57-60页
    4.2 水流优势通道分类第60-63页
    4.3 水流优势通道分布规律第63-65页
    4.4 预测可靠性验证第65-67页
    4.5 各沉积时间单元孔隙体积第67-69页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台南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下一篇: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三叠系油气输导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