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0.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0.2.1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0.2.2 古构造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2.3 台南凹陷勘探现状 | 第13页 |
0.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0.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5-21页 |
1.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5-17页 |
1.1.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5-16页 |
1.1.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16-17页 |
1.2 盆地构造格局 | 第17-19页 |
1.2.1 盆地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 第17-18页 |
1.2.2 前侏罗系盆地基本构造格局 | 第18-19页 |
1.3 地层格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构造地质建模 | 第21-31页 |
2.1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型介绍 | 第21-24页 |
2.1.1 断层转折褶皱模型 | 第21-22页 |
2.1.2 断层传播褶皱模型 | 第22-24页 |
2.2 典型地震剖面解析 | 第24-27页 |
2.3 火焰山断裂下盘地质构造建模 | 第27-31页 |
第三章 构造格局及演化规律 | 第31-49页 |
3.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31-37页 |
3.1.1 基本构造样式 | 第31-32页 |
3.1.2 主要断裂带和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 | 第32-37页 |
3.1.3 构造单元划分 | 第37页 |
3.2 构造演化规律 | 第37-49页 |
3.2.0 不整合面类型及分布 | 第37-43页 |
3.2.1 平衡剖面的制作 | 第43页 |
3.2.2 构造演化规律 | 第43-49页 |
第四章 成藏期古构造恢复及特征 | 第49-54页 |
4.1 古构造恢复方法 | 第49页 |
4.2 成藏期古构造特征 | 第49-54页 |
4.2.1 油气成藏时期的确定 | 第49-50页 |
4.2.2 成藏期古构造恢复结果及分析 | 第50-54页 |
第五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54-67页 |
5.1 沉积期古构造背景控制沉积体系 | 第54-55页 |
5.2 成藏期前的古构造样式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 | 第55-57页 |
5.2.1 背冲断裂为油气聚集提供背斜圈闭 | 第56-57页 |
5.2.2 反向断裂下盘为油气聚集提供反向断裂遮挡圈闭 | 第57页 |
5.2.3 背冲断裂与不整合面为油气聚集提供背斜-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 | 第57页 |
5.3 成藏期古构造脊为油气运移提供优势输导通道 | 第57-67页 |
5.3.1 不整合不是油气长距离运移通道 | 第59-61页 |
5.3.2 砂岩输导层是油气长距离运移通道 | 第61-62页 |
5.3.3 成藏期古构造脊控制优势输导通道 | 第62-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